【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赵萱]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
——基于海外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的研究
  作者:赵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8 | 点击数:7477
 

  中国人类学对于当代民族国家边界的研究常常与近代民族国家危机和跨界民族身份认同两个方面勾连在一起,(7)即便涉及对海外边界人类学成果的介绍也更多地侧重于民间层面的经济与文化领域。(8)这些研究一方面将人类学对“主体性”的关照带入历史书写的重构和对单一民族国家的批判;另一方面却没能注意到边界日常实践所暗含的民族国家的主权转型。我们当然可以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对现代性做出反思,甚至是在边界研究中否定过往政治学和地理学传统中严重的“国家中心主义”缺陷。但是如果我们正视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矛盾现象,承认冷战之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后“无边界世界”的乐观预期已经不再奏效,那么简单的认可民族国家边界的有效性,或者反过来仅仅用身份认同的多样性以及文明的超民族国家性去否定边界都显得过于简单。我们或许可以从当代民族国家在边界的日常实践入手,考察边界如何在社会中弥散,又如何对识别、划分各个群体进而不断再生产,从而理解边界在全球流动时代所发生的转变以及背后的民族国家转型。边界人类学的政治路径与国内更为熟悉的文化路径其实殊途同归,都是通过对(地理、社会、文化)边缘的思考来反思中心,只是后者更强调边界在文化上的混合性,前者则更关注边界在主权实践上的复杂性。

  回到中国本身,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研究的经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全球流动时代如何协调流动-安全之间的紧张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类学的边界研究进一步推动概念的反思与研究领域的整合。边界人类学所展现出的超越地理约束的社会-空间观念以及日常权力实践的复杂性,对于传统的领土、主权等概念提出了新的质疑。民族国家等诸多相关的空间与权力概念不应被简单视为一种先在的结构性安排,而是应该放到全球化的语境中理解,即对流动现象的持续回应和治理。现代政治边界所具有的弥散性与生产性,以及边界权力实践中存在着的自由裁量,都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一种更具活力的积极性角度来重新审视,而权力、领土以及人口等政治学的经典概念也将得到重新阐释,从空间生产的背景转为参与要素。其次,边界人类学对地理空间束缚的摆脱也同时意味着被广泛认为不属于边疆和边境研究的领域也将纳入边界研究的视野中。如果认识到不是流动跨越了边界,而是流动产生了边界,那么更大空间范围内的流动治理以及空间部署就可被纳入边界研究的范畴,整合到一个以边界作为方法,而不是以边疆和边境作为对象的研究领域中。

  综上所述,从政治边界的弥散性和生产性出发,海外边界人类学不仅关注了全球流动对民族国家边界本身的冲击,更关注到了民族国家主权自身的转型,涉及主权时空上的重构与延展,还牵涉到权力实践从“压制”转向“生产”。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安全和安全观念的变化、监控社会的形成乃至于治理国家的生成,而这一系列远远超越边界本身的议题,有待于更多的边界人类学的考察。

  (本文刊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保护与传承
下一条: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相关链接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 [姚慧]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岛村恭则]“民俗学”是什么
·[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刘麟]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长”与“自由”
·[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谢开来]全球化与民俗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对民间故事的一次再发掘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
·[曹南来]旅法华人移民基督教:叠合网络与社群委身·[石维刚]全球化语境湘西苗族巴代文化的生存展望
·[毛炜玮]介于多者之间的现代性·[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张帆]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
·葛兆光再谈“从周边看中国”·[宣炳善]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知识生产与话语表达的新格局
·移徙与融合的社会·[沃尔夫冈·卡舒巴 安德明]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