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叶建芳]人观与秩序:布努瑶送魂仪式分析
  作者:叶建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6 | 点击数:4298
 

      四、布努瑶秩序体系统一性追求

      布努瑶人观中的秩序。灵魂不灭追求个体生命永恒,祖先崇拜体现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中包括个人与社会两层含义,解决相关问题时启用自然观作为参考。布努瑶人观中蕴含着秩序体系: 人与自我秩序、人与社会 ( 家庭与社区) 秩序、人与自然秩序。死亡破坏生命秩序或完满的生命秩序追求,灵魂不灭与彼岸世界弥补了这种人类无法超越的缺陷。人在完满的自我生命秩序追求中,体现人与社会的秩序,使家庭生存、发展、延续,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秩序,通过人与自然的秩序象征转换得以实现。人通过劳动与自然交换以养家糊口 ( 生产顺利) ,祈求通过酒、肉、钱与超自然力量交换健康、平安、顺利。

      布努瑶秩序体系追求。李亦园先生说,传统民间文化理想中的最完善境界,都以 “三层次均衡和谐”为目标,那就是自然系统 ( 天) 的和谐、有机体系统 ( 人) 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三个层面的次系统都维持均衡和谐。从布努瑶人观引申出来的三个秩序体系,与李先生的 “三层次均衡和谐”在内涵与外延上略有不同,但原理一样。加文村布努瑶信仰仪式繁多,最大型的为送魂仪式,主要目的是消灾除难、求赐男性后代与粮食丰收。其次为做 “嘎拜”祭家神,请神收回灾难与厄运,希望农作物无病虫荒灾、家禽牲畜无病,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不与他人发生口角。其他小型仪式有年轻人招魂、老人补粮、出意外后祭三鬼、改官煞 ( 命犯某煞改命) 等,这些主要与生命健康有关。从中可知,他们追求的是生命、生产、生活在正常的轨道上,不出现意外,亦即身体无病无灾,繁衍后代,与他人关系和谐,种养顺利。这恰好体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秩序体系的统一性追求,是布努瑶最高境界。

      送魂仪式是秩序体系实践。没有意外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阴阳别无二致又阴阳有别,这种实践性时空因其意象性规避了 “意外”,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理想的世界。仪式中唱密洛陀古歌、唱死人、感悟生死,为死者 “净身”,说明人如世界万物有生有死,是自然规律,但作为人要有价值 ( 有功劳) ,为后生所纪念,方能死有所归,成为祖宗。仪式内容平淡无奇,不厌其烦地唱密洛陀,重复死者生平及对后人的嘱咐,甚至忽视他们行走于满是凶神恶鬼、充满危险的阴间,安排煞费苦心。为人一世,有子女有后代,有房子有田地,有猪羊鸡,无恶行,对得起家庭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死后回归祖宗,过另一种正常生活,享受阳间祭祀,这是个人一生完满的结局,这个完满结局的实现,既是布努瑶人观的实践,亦是对三种秩序体系统一性诉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霖:麽些研究论文集[G].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1973.

      [2]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袁晓文,陈东 . 送魂: 民族学视野中的“二次葬”习俗———从民族志材料看“二次葬”的定义及原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9) .

      [4]张声震 . 密洛陀古歌[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5]蒙通顺,等 .布努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节选[J].民族文学,2007( 6) .

      [6]韦标亮 . 布努瑶历史文化研究文集[M].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7]罗炳高,罗松 . 都安瑶族史[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

      [8]张有隽,玉时阶 . 瑶学研究( 第六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M].香港: 展望出版社,2008.

      [9]谭智 . 从布努瑶“开悼”仪式看仪式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J].艺术探索,2009( 3) .

      [10]叶建芳 . 布努瑶神秘的“送棺材”习俗解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 .

      [11]黄应贵 . 时间、历史与实践: 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G]/ / 黄应贵 . 时间、历史与记忆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

      [12]李亦园 . 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雨山]奶奶神现象刍议
下一条: ·[罗柳宁]布努瑶雷公庙的文化内涵解读 ———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一
   相关链接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冯智明]沟通阴阳与修“阴功”:红瑶架桥仪式及其人观研究
·[覃琮]布努瑶密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觉·[罗柳宁]布努瑶雷公庙的文化内涵解读 ———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一
·[贺少雅]论元代字说中所见之民间冠礼及儒家的成人观念·[叶建芳]从布努瑶仪式看神圣与世俗两套关系互动
·[王丹]清江流域土家族“人观”研究·[叶建芳]布努瑶神秘的“送棺材”习俗解读
·[覃主元]布努瑶民间法及其和谐社区秩序的构筑·[潘蛟]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
·[何翠萍]仪式的空间脉络与脉络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