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作者:陈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2 | 点击数:4642
 

  前 言

  本书从“过日子”角度切入农民生活伦理研究。“过日子”代表了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小农家庭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单位。士大夫希望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统一起来。对于小农而言,生活中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齐家”这一环节,因为“养家糊口”并非易事。

  “过日子”不仅仅要解决生存问题,还必须有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如何让有死的一生具有价值,这是任何人必须面对的终极意义问题。进而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超越性追求,人们在面对波折、苦难和各种危机时,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所谓安身立命,确切地说,只有“立命”,才能“安身”。

  农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有两个,一个是血缘,另一个是地缘,二者共同构成了农民生命意义的坐标系。(1)中国人说,既要对得起列祖列宗,又要对得起子孙后代。祖先—我—子孙,构成了一个血脉相连的序列。男性依靠这个序列找到“存在感”,女性又通过婚嫁融入男性家族序列而获得“归属感”。(2)村落社会在农民生命意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熟人社会是一个道德共同体,“面子”和“名声”既规范着村民的行为,又赋予他们生存的意义。

  总之,“安身立命”和“养家糊口”是农民生活模式的两个内核,前者对应“为何活”,后者对应“如何活”——这两个被古今哲学家争论了数千年的玄妙问题。中国农民的问题其实极其简单,那就是“好好过日子”。

  肯定日常生活本身的价值,是中国人生活伦理的重要特点。执着于“当下”,有利于调适“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紧张关系。价值不在生活之外,而在生活之中。圣即俗,俗即圣,活在当下,过好每天的“日子”,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均衡性,“过日子”这套生活伦理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书的研究资料来源于陕西关中农村,调研发现,当地农民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家庭观念,依然实践着一套以“过日子”为核心的生活伦理。这既可归因于关中农村强大的小农经济传统,亦可理解为西部农村社会变迁速度小于东部农村,所以留存了更多的小农生活传统。关中农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传统农民生活伦理的场域。

  本书副标题中的“日常生活叙事”六个字,主要是用来说明笔者的研究方式。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呈现农民“过日子”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在调研过程中,我特别乐于记录农民的原话,不仅要听他们“说什么”,更要分析他们“怎么说”。这些坦诚的表述,更能表达人们意识深处的价值观念。

  农民生活在自己的日常世界中,对许多问题可谓习以为常。访谈目的之一,就是设置一种情境,连续发问、解答和追问,不断地刨根问底,用一系列“问题”启发农民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基于访谈法的调查研究,访谈对象是更为重要的研究主体。本书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是当地人思想的表达。许多时候,我只是扮演了倾听者和记录者的角色而已。

  我的写作目标并不是对农民生活伦理形成一个“科学”解释,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一个个“文本”时,有自己的体会、理解和判断。书中讲了许多“常识”,并不会给人以理论冲击力,但正是这些常识,维系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是都市人,依然在受“过日子”这套生活伦理的隐秘影响。

  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某种感悟和再认识,那便是作者最大的幸运。生活伦理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毕竟,“过日子”这件事,谁能置身事外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高倩艺:《二十四节气民俗》
下一条: ·[法] 劳格文:《华南民俗志》
   相关链接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
·[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薛俊丹] 南石山村仿古陶器生产与村落社会关系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