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杰]作为科学思考的社会学
  作者:张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9 | 点击数:7104
 
 
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及其未来
 
上面是社会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定量方法的一般性讨论。应当说明的是,正如对于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存在各种歧见,对于作为科学的社会学研究也存在不同认识。
美国人口学和社会学家奥迪斯·戴德里·邓肯也对希望通过简单效仿自然科学来寻求社会普适法则的做法,明确表示了否定。谢宇教授对此做了如下分析和论述:“O·D·邓肯很快意识到社会科学中量化方法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局限性,他尤其被内生的总体异质性所困扰。正是这种异质性使得在社会科学中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具有定律性质的推论变得徒劳。”“O·D·邓肯的观点是,量化方法绝不应该成为发掘普遍规律,从而描绘和解释所有个体行为的工具”;“他认为量化分析所能做到的就是总结组间差异的实证形态,同时暂时地忽略组内个人差异。社会科学家可以逐步将分析复杂化,从而增强我们对社会世界的理解。”[10]
我们认为,社会学寻求关于社会现象的因果性和规律性解释,这一研究目标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社会学所依凭的科学方法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约束作用。这是因为,所谓科学方法本身就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环境的一种手段,实证性的科学方法基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测量、分析、验证等,进而为人类提供关于外在世界的科学知识。这也意味着,科学知识是以人们可感知、可观察的事物现象为基础的,对超经验现象所作的探索已不属于科学知识的范畴。但是,人类的求知范围往往会超越科学的界限,涉及到对非经验现象的讨论,如宇宙起源于何处,它的边界在哪里,以及人类是否有灵魂,等等。尽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对这类探讨可以不予回答,但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从一定侧面反映出科学本身内在的局限性。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所描述的人类文明的三个阶段,继宗教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之后,实证科学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发展阶段。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出其中包含了对人类历史“终结”的一种暗示。按照这一预言,科学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特征。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作为最高阶段的实证科学的完善和完美,而是很清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从社会学的科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和方面,我们都能观察到这种局限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科学的社会学应当是谦虚的——它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制约,意识到自己作为一种科学知识必有的局限。科学的社会学因而非常清楚自己的功能和职责——通过严谨的定量研究对经验事实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探索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因果关系与规律性,激发思考的活力、强化理论的想象力,为理论的构建积累实际素材或提供更为直接的现实基础。科学的社会学的谦虚也表现在,与社会学的大理论家相对而言,运用统计学作实证研究的学者是为社会学理论添砖加瓦的工匠。当前,中国的社会学需要大量的这类工匠,以营造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并在此发展过程中,期待中国社会学理论家的成长。
 
参考文献:
[1]A.Comte,1896.The Positive Philosophy,London:Bell & Sons.
[2]尹恩·哈金.驯服偶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艾伦·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7]E. Durkheim,1982.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London,Macmillan.
[8]陆益龙.转型社会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方法[J].教学与研究,2008(6).
[9]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0]谢宇.奥迪斯·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J].社会,2008(3).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2009年3期第113~116页,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崔月琴 吕方]回到社会: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
下一条: ·[郑杭生]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相关链接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弗里德曼]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
·[吉国秀 李晓林]西塔的变迁: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 [郁喆隽]“佛系”是对“单通道社会”的暧昧抵抗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顾忠华]巫术、宗教与科学的世界图像 :一个宗教社会学的考察
·[陈嘉音]社会学视域下的文化解读:段子与川柳比较研究·[赖立里 张慧]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