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
  作者:景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14025
 

  四、 结语

  医学人类学对人类健康的最主要贡献在于支撑广义人类学的两个核心理念,即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对医学人类学而言,整体论的意义在于将所探讨的问题放在一个多重因素的范畴加以对待,既要关注共时性问题,也关注历时性问题,既要分析生物或生理的因素,也要分社会文化因素。例如,2006年之际,中国农村居民前五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意外损伤(包括中毒)。而何群女士在2006年出版的研究揭示,意外损伤在鄂伦春人中为第一位死因,以冻死、自杀、溺水、枪支走火为主,而且通常发生在酗酒期间。若从考虑减少意外死亡的角度出发,预防酗酒导致的意外伤害必定首当其冲。但鄂伦春人的严重酗酒问题并不是能够依靠某个单一的公共卫生策略就可以解决。根据何群的研究,鄂伦春人酗酒、自杀和其他意外死亡问题的严重程度与该民族的文化生存危机和环境生存危机密切联系,达到一个难以分别处理的地步。她的研究充分说明了使用整体论分析健康问题的必要,同时也暗示着鄂伦春人的健康状况处在一个可能根本无法摆脱的陷阱(何群,2006)。

  在坚持整体论的同时,医学人类学研究还要弘扬文化相对论,以突显文化多样性的现代意义。对自然科学家而言,生物多样性对于物种保存和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非常容易被认识到。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在自然科学界并不能像生物多样性那样得到普遍认同。所谓的文化多样性就是不同民族或群体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例如,不同的传统医学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人类应对健康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即便在现代西方医学为强势的国家和地区,传统医学的生命力仍然旺盛,有很多人依然热衷于使用传统医学应对疾病的困扰或依据传统医学的理念维持自身健康。同时,文化差异必定表现在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医患沟通和就医行为等方面。以中国大陆医学人类学家胡军先生的研究为例。在检查美国一家儿童医院多年积累的病例后,他发现从东南亚移民到美国的苗族儿童与黑人和白人儿童相比,阑尾炎穿孔的比例最高,其根本原因是医患沟通障碍和疾病认知差异导致了很多苗族患儿不能够及时就诊。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胡军更系统地分析了苗族移民在美国所经历的健康认知冲突,同时指出了美国医务人员和法律权威由于缺乏对东南亚苗族文化的理解导致了一系列关系到健康问题的错误判断(Hu,Jun,2001;Hu,Jun,2001)。

  总之,整体论是一个认识方法论问题,目的是为了避免只见树而不见林的认知错误。而文化相对论是一个原则立场问题,目的是为了防止将某一文化所代表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或制度化安排作为强求其他文化必须攀援的门槛。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的有机结合当属人类学的灵魂,同时充当着人类学家迎战文化偏见、民族歧视以及民族中心主义的利器。

  [鸣谢]在本文撰写过程,庄孔韶、罗红光、张小军、刘夏蓓、秦红增、郇建立对初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对最终稿的形成有很大帮助,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陈白滨,1999.中国赫哲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3)。

  陈华,1999.医学人类学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陈华,2005.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华,2006.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程美宝2008.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戴成萍,张海洋,2003.体质人类学的文化视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杜靖,2008.1895-1950年间的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述略[J].人类学学报,(2)。

  杜娟,2006.泸沽湖摩梭人民族药物学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方征,2009.鄂伦春族猎民身体形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费孝通,1994.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富晓星,2006.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的组织特征、流动规律及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以四川省Y县为例[J].人口研究,(6)。

  富晓星,张有春,2007.人类学视野中的临终关怀[J].社会科学,(9)。

  高一飞,2008.艾滋病预防研究中的医学人类学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高一飞,2008.滇西高速公路沿线的艾滋病风险[D].广州:中山大学。

  耿雅丽,2010.生育中的清与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管志利,2009.管村的医疗场域和惯习[D].苏州:苏州大学。

  韩俊红,2010.医学化与网络成瘾性治疗[D].北京:清华大学。

  何群,2006.环境与小民族生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郇建立,2010.冀南村民患病经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黄剑波,孙晓舒,2007.基督教与现代临终关怀的理念与实践[J].社会科学,(9)。

  黄兴发,2009.论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调查及研究[J].学术探索,(6)。

  嘉日姆几,2007.试析凉山彝族传统临终关怀行为实践[J].社会科学,(9)。

  景军,唐丽霞,赵红心,陆羽,2004.“艾滋病与中国扶贫工作” [A].靳薇。中国面对艾病[C].北京: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

  景军,2004.移民、媒体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J].中国乡村研究,(2)。

  景军,2006.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J].社会科学,(8)。

  景军,吴学雅,张杰,2010.农村妇女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景军,郇建立,2010.中国艾滋病研究中的民族和性别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凯博文,著,方筱丽,译,2007.道德的重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凯博文,著,郭金华,译,2008.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凯博文,著,方筱丽,译,2010.疾痛的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兰林友,2010.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雷亮中,2003.歧视:文化视野中的麻风病[J].世界知识,(13)。

  雷亮中,和文臻,2011.社区网络基础上的宗教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1)。

  李冬莉,2003.甘肃戒毒所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李飞,庄孔韶,2010.“作为文化的组织”的人类学研究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李济 2008.中国民族的形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晋,2007.“向死而在”--佛教、医学与临终关怀[J].社会观察,(9)。

  黎彦才,1993.中国33个少数民族(部族)体质特征的比较研究[J].人类学学报,(1)。

  李智,2008.湖北武当地区的“叫魂”习俗[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刘继同,2008.中国医学社会学研究30年[J].学 习 与 实 践,(11)(12)。

  刘谦,2010.面对艾滋风险的自律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刘夏蓓,2004.一个特殊回族群体的人类学调查[J].回族研究,(4)。

  刘夏蓓,2006.独特的维吾尔族医药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

  刘小幸,2007.彝族医疗保健[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刘燕舞,2010.国家法、民间法与农民自杀[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5)。

  刘燕舞,2011.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伦理学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陆玉炯,2011.我国20个少数民族群体体质指数特征及其类型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8,(3)。

  罗红光,2011.信仰之思[J].学术研究,(9)。

  潘光旦,1937.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

  秦红增,陈阿江,2009.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沈海梅,2010.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毒品、艾滋病与边疆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孙金菊,2011.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孙咏莉,2007.贫困、焦虑、艾滋病[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苏春燕,2009.生命商品: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原血液市场[D].北京:清华大学。

  吐逊江·买托乎提,2007.维吾尔族医药民俗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

  王剑利,2009.内蒙地方公共卫生进程的人类学阐释[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王建民,2007.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2)。

  王俊,2010.云南纳卡村老年慢性疾病的民族生态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其名]从乡村仪式到文化景观:洋蛇灯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下一条: ·[蒋原伦]文物与宝物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