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
  作者:史继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5 | 点击数:13592
 
早在公元前3000年,游牧的塞姆人便从西部叙利亚草原进入巴比伦尼亚,称为阿卡德人。大约在公元前二千纪中期,游牧人又向东、南方向移动,加喜特人进入两河流域,而安德罗沃部落则与伊朗高原的居民融合为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米底人和波斯人的祖先,另一支移入了印度次大陆。对西亚、南亚历史影响最大的是波斯人、塞种和阿拉伯人,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起,波斯人灭了米底之后,随即征服吕底亚、小亚细亚,并将新巴比伦、埃及后期王国吞并,占领印度北部及中亚的一部分,还渡海深入欧洲多瑙河以北黑海草原,建立了一个包括22个行省的大帝国。塞种原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属欧罗巴人种、操印欧语,包括巴克特里人、乌孙人、月氏人、塞西安人、萨尔马提人、玛撒该达人等。史书上所说的大宛、大夏、奄蔡、康居等国,都是塞种人建立的国家。原住在中国西北的大月氏,公元前一世纪被匈奴击败以后迁往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以后南下进入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王朝,成为与罗马、安息和中国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取代贵霜王朝的达人实际上是大月氏人与匈奴的混血种,西方人称之为“白匈奴”。阿拉伯人也是游牧民族,公元七世纪渐渐强大,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在世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从14世纪到17世纪,游牧的土耳其人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土库曼游牧部落建立了伊朗的萨非王朝。1517年,住在中亚的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率军侵入印度,击溃印度教徒与穆斯林联军后,建立了莫卧儿王国,“莫卧儿”一词乃是“蒙兀儿”的音变。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日耳曼人就揭开了民族大迁徙的序幕,陆续进入欧洲。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于公元三世纪进入多瑙河下游及黑海、亚速海沿岸。此时活动在多瑙河下游一带的称西哥特人,游牧在顿河流域的称东哥特人。公元395年,罗马皇帝奥多西死后,在“蛮族”的打击下,帝国正式分裂为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匈奴西迁的推动下,从四世纪到五世纪是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时期,主要是属于日耳曼系统的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盎格鲁、萨克逊人。匈奴进入欧洲后,有一部分定居在今匈牙利,与当地欧罗巴人种混血。先是匈奴人与东哥特人联合击败了西哥特人,迫使他们进入高卢地区,以土鲁斯为中心建立了第一个蛮族国家。以后,日耳曼人先后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汪达尔王国,盎格鲁·萨克逊人渡过海峡进入大不列颠。在蛮族不断侵扰中,匈奴人两次进攻罗马,西罗马帝国终于在476年灭亡。继后,东罗马帝国为东哥特所灭,建立了东哥特王国。
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无论是中国、西亚、印度或者欧洲,都有游牧民族的行踪,他们的马蹄声震撼欧亚大陆,秦汉与匈奴的对峙,“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的建立,宋辽、金、元的纷争,元朝及清朝的建立,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贵霜王朝及哒王朝的建立,以及后来的莫卧儿王国,都与游牧民族有关。推动地中海文明发展的波斯帝国与阿拉伯帝国,都是游牧民族所建。左右欧洲形势的民族大迁徙,事实上是游牧民族的驱动,并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及东、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此可见,游牧民族在世界古代及中世纪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游牧民族驰骋万里的事实相关联,“游牧文化圈”辐射到亚洲、欧洲和非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震动力和穿透力的文化圈之一。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重大发明属于游牧民族。在人类由自然界索取物品的采集、狩猎经济转变为依靠生产来创造财富的伟大变革中,最重要的发明就是农耕与畜牧,由此开创了两种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并支撑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游牧民族优先发展了畜牧业,因而在牲畜养殖和兽疫防治方面显然比农耕民族有更丰富的经验,并成为畜产品最大的供应基地,许多优良品种,特别是名马,如大宛马、汗血马之类,都来自游牧民族,兽医技术也在他们当中得到发展。如果说在农耕民族中狩猎呈消退趋势的话,那么,狩猎在游牧民族中始终伴随畜牧业发展,因而弓弩箭矢的制造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如果说陶器的发明权属于农耕民族的话,那么,金属的冶炼铸造很可能是游牧民族的发明,他们使用的武器、盔甲、器皿、饰物多为金属制造,开启了冶铜铸铁的先河。应当说,最先使用牛车、马车、驼车、狗车的是游牧民族,以后才传到农业地区。骑射是游牧民族的优势,不但马战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就连裤子也是学习“胡服骑射”的结果。牧人长于毛纺、制革等手工业,尤以毡毯最为精巧。诸如此类的物质文明,应当归功于游牧民族。
游牧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难以“自给自足”,必须经常与别的民族、特别是农业民族交换产品,所以,从游牧民族出现之时起,便与贸易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世界上最早、最为活跃的商队。通过商业活动,不断把牧区的产品运往农区,又不断把农区的产品运回牧区,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经济互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古代交通不便,国与国之间往往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不能直接进行贸易,在这种情况下,游牧民族充当了国际贸易的中介,打破了国界进行物资交流。他们的商业活动与农业民族不同,没有形成大的城市,而是远离驻地进行长途贩运。他们有大量的马匹和骆驼可供乘坐、驮运,可以长途跋涉,穿越戈壁、沙漠、草原和高山,这恰好是农业民族很难胜任的事,国际交通线的开辟,很大程度有赖于游牧民族,他们可以通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不畏万里之遥。如前所说,中亚横亘在欧亚大陆中间,游牧民族以此为中心,呈幅射状向四面八方开辟商路,因而成为国际交通线的开辟者,成为国际、洲际贸易的先驱。住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就是长期活跃于中亚与欧洲、西亚、南亚及中国之间的国际商旅。唐代的“九姓胡”包括康、安、曹、石、米、何、史等姓,大抵来自这一地区,实际上是一群移植能力很强的商胡贩客,以“善贾”著称于世。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贸易,在中国主要是“茶马贸易”,这是因为塞外不产茶叶,而牧民又不可一日缺茶;反之,关内的马匹不如关外的多,不如关外的良,而古代战争又非有良马不可。其实,双方交换的并不限于茶和马,还有关外的毛皮、牛羊、药材,内地的粮食、布帛及奇巧之物。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上的气候,乍暖乍寒,常常是“早穿皮袄午穿纱”,除了自产的皮毛之外,还必须购回布帛。丝绸一直是游牧民族羡慕的珍品,而且将它转卖还可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历来“和番”都要赠予大量“絮缯酒米”,“边市”上也多有贸易。汉唐间的“丝绸之路”,南道主要是到西亚,北道大抵是“草原丝绸之路”,主要通往中亚的大宛、康居、乌孙、大月氏、大夏等国,致使“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唐初,北方为突厥控制,回统开辟了一条通往草原的路,称“参天可汗路”。不过“草原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往往自辟溪径。而且因部落迁徙无常,路线随时改变。中国的丝绸传到欧洲,主要是以“胡商”为中介,希腊人称中国为“赛利斯”,意思就是“产丝之国”,但他们并未来到中国,还误以为丝长在树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储冬爱]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
下一条: ·[史继忠]“东方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