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周星]应运而生、大有可为的老年人类学
——杨晋涛著《塘村老人》序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07 | 点击数:12805
 

  中国当代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对乡村社区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内部的关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甚至乡村民众的观念构成和意识形态也都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汤村的老年人并不是没有反应或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所作为、有所适应和有所创造。本书对汤村老年人的各种实践行为及其后果、老人们所能借重和利用的资源以及老人们得以形成所谓权力或“社区声望”的路径等,均作出了必要的研究性分析。杨晋涛指出,汤村社区倾向于认定某些行为属于老年人,而在老年人的圈子内则存在着声望竞争的若干不同方式,并形成了一定的权威体系。探讨老年人的社区声望类型,有一种“干部生涯型”声望,这可以说是国家力量渗透到基层乡村所产生的一个后果,当事人往日的村干部经历成为其资本,尤其当乡村社区的民众利益需要由村委会等现行基层权力机构以外的人出面代表时,他们往往会作为非正式权威而站出来。当然,乡村社会对于年长者和见多识广者的敬重,也是此类“声望老人”得以产生的土壤。但乡村还有民间自发、土生土长的声望老人,例如,通过对民俗宗教或民俗艺能展演等技能的掌握,通过对乡村社会交往、婚丧嫁娶、纠纷调解、亲属及邻里互动等乡土知识体系的掌握与提供咨询,当然也可以通过对家庭生计和其他事业的成功经营等不同的路径,均有可能在村落、跨村层面或在同期群的老年人圈子内形成一定的声望,从而有利于他(她)们对各自晚年人生的安排和设计。通过对这些声望老人主动地适应、参与社会变迁,积极地维系甚至重新发现其晚年生活意义的各种具体情形的叙述,本书的研究不仅做到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去理解老年人及其各种行为,而且,也做到了从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的视角和立场去理解乡村的社会变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目前的老年学研究中有一种“常识”,倾向于把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下降看作是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必然结果。当前社会上每天都在频繁发生着的拒绝赡养,无视、冷落、抛弃甚至虐待老人的诸多现象,似乎也为这一“常识”提供了依据。但杨晋涛则对这一似是而非的“常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他指出,把旧时孝道“浪漫化”或“理想化”的这一“常识”,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表层认知。通过汤村这一具体乡村社区里的田野事实和老年人类学的理论分析,杨晋涛彻底打破了这个“常识”,在我看来,这可以说是本书的又一项学术贡献。通读本书,读者自会感受到其中洋溢着人类学智慧洞见的地方很多,例如,作者重视乡土概念、民俗语汇和地方性知识体系,也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看点。

  假如允许我对杨晋涛博士今后的老年人类学研究提一些建议的话,我想说的有两点:一是乡村衰老经验的性别差异,或许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延长线上做进一步的拓展。本书对此已有所关注,例如指出嫁走的女儿不负责养老,老年妇女绝少“打牌”,走庙的老年人女性居多、男性虽少却往往成为“领头人”等等。以我有限了解的日本社会的某些情形而言,男女两性的衰老经验和晚年生活有很多差异,诸如“熟年离婚”常由女性提出,男人退休在家可能被妻子视为“粗大垃圾”,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更长,故其晚年几乎多出了近十年的“寡妇期”,然而整个日本社会对女性生命周期中“多”出来的这一段寡妇期却没有任何对应性的文化建构,以至于有的日本学者甚至宣称,老龄化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女性问题。中国的老龄化和老年人研究在两性差异方面似乎也还较为欠缺,这类课题的深化反倒应该是老年人类学未来大展拳脚的用武之地。其次,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与死亡和葬礼有关的情形,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本书的一个缺憾。乡村老年人晚年生活与宗教、特别是佛教和民俗宗教的亲密关系,直接或间接地是与他(她)们始终并将越来越面临着病痛、死亡这一类挥之不去的困扰、苦难甚或恐惧有关。其实,中国的孝道传统除了“养老”,还有“送终”,甚至还包括死后定期的祭祀等,我觉得,这些方面大概也是老年人类学今后不应回避的课题方向。

  作为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无论城乡,目前都出现了大面积和持续性的“银色”(老龄化)浪潮,这个趋势和急剧的现代化进程相辅相成,越来越促使全社会把传统孝道的重建、重构看作是应对老龄化困扰局面的必然选择,但与此同时,正如已有的一些老年人类学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传统的养老模式和孝道意识形态的正面价值自不待言,然后,家庭养老方式业已捉襟见肘的现实,促使将老年人晚年生活也纳入其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强化和大面积覆盖,正在日益成为国家社会政策的基本课题。诸多现实的压力和困难,将会使涉及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我相信,顺应时代变局和现实的社会需求,人类学尤其是老年人类学在中国一定是有广阔的学术成长前景的;同时,我也期待并坚信杨晋涛博士基于本书的成功,今后将会在人类学尤其是老年人类学的学术领域里做出更多的贡献。

  周  星

  2010年7月20日
写毕于日本爱知大学丰桥校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举文]记录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前提(代译序)
下一条: ·[黄剑波]埃文斯·普理查德:宗教并非完全非理性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