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陶思炎]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与机遇
  作者:陶思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0 | 点击数:14736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机遇

      我们的传统节日虽然一度受到了挤压和淡忘,但在困境中又不乏希望,可以说,在重视软实力打造的今天,传统的节日文化也迎来了新的传承机遇。驱动节日文化传承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几点值得一说:

      1、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并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今的中国,文化建设已作为国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国家的建设任务。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大政方针的提出,为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春风雨露,给传统节日的复兴注入了活力。清明、端午、中秋去年增设为法定的节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在今年或明年审议、颁布,传统节日必将迎来传承、发展的新机遇。

      2、两大文化工程的深入开展

      所谓“两大文化工程”,指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由文化部组织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两大工程经数年的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杰出传承人名单,而且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成果,诸如《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民间剪纸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等,同时还编辑出版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研究对象的《我们的节日》丛书一套四种。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这两大文化工程使传统节日又重新受到重视,不少节物、节事得到恢复,甚至变得更为兴盛。山西省所举办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活动,江苏省所举办的中秋民俗节活动,以及各地节日文化庙会的复兴等,都是两大文化工程带来的显著成果。

      3、面对危机树立信心的坚实基础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造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我国在危机面前则强调树立信心,共克时艰。信心来自哪里?除了来自改革开放30年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也来自我们上下七千年的悠久文化。文化是知识,是素养,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战胜一切危机的信心根由。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蕴含着阴阳相转、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蕴含着顺应天时、坚忍执著的务实精神,蕴含着乐而忘忧、开朗豁达的生活激情,蕴含着彼此关爱、上下同心的和谐伦理。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拉动民众的节日消费,并打造节日文化品牌,这本身就是信心的表达,也是信心的标志。

      4、全民节日保护意识的增强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保护意识已普遍增强,民众参与传承、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传统节日作为全民的节日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方面。拿今年春节来说,各地都组织了文化庙会和民俗活动,使牛年的大年最为红火。例如,北京市组织了32项大型活动,其中庙会活动就有15个,吸引数百万群众前来参与,仅地坛公园的七天庙会就吸引了120多万人,创历届庙会之最。再如,南京夫子庙的春节灯会也越做越大,陆上的灯会已向秦淮河水上延伸,仅元宵节一晚就吸引了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40万人。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对传统节日传承与保护的最好支撑。很多民众在享受节日文化盛宴的同时,还对一些背离传统、错乱开发的项目提出批评,反映了全民节日保护意识的明显增强。

      总之,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经济危机中拉动消费的迫切需要,文化遗产意识的普遍增强和全民的高度关注,为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机遇,我们的节日文化和节日经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年04月08日15:48

上一条: ·[王锷]《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
下一条: ·[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屈武]基诺族大鼓舞的传承困境与对策建议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