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西村真志叶]反思与重构——中国民间文艺学体裁学研究的再检讨
  作者:[日]西村真志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3 | 点击数:18255
 
当然,需要理解的一点是,假如所有分类者完全把《工作手册》所提供的体裁特征作为依据并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他们的工作就立即陷入困境。他们有必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性理解,来确定每个资料的所属体裁。这时,对分类者而言,“综合考察”便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综合考察”可以掩饰分类者的分类步骤,隐藏他们可能根据作品的整体印象而做出判断的事实;一方面,它也为分类者提供一个绝好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展现自己得自阅读经验的知识和鉴定能力。
2.基于“本质”的体裁特征研究
与这种鉴赏家式的体裁区分相比,俄国民俗学者普罗普(V.Propp,1928)和瑞士民间童话研究者吕蒂(M.Lüthi,1947)的体裁特征研究,似乎显得更加“科学”。
众所周知,普罗普和吕蒂分别依据剧中人行为(即功能)的固定序列和母题的表现方式(即文体),对民间童话进行了规范。虽然其考察层面不同,而且普罗普的结构分析和吕蒂的文体研究之间还发生过纠缠,但他们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亦即,他们都认为文本中的某些稳定因素在传承过程中得以保留,这些因素可以保证体裁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于文本内部的稳定因素,他们不谋而合地叫做“本质性特征”。
在国内,李扬首次对中国民间故事正式进行了结构分析,并根据随机选出的50个神奇故事,向普罗普的“顺序定律”提出了质疑。笔者则运用吕蒂理论对中国民间幻想故事进行了文体分析。笔者只把文体视为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体裁特征之一,认为为了把握活态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必须从内容、结构、文体等多个层面进行考察。按理来说,他们在初识理论时,应该都接受了体裁的“本质性特征”在于文本的命题。他们试图阐明,当文本保证体裁的同一性时什么因素参与到其中,什么因素的缺席又使得文本变为不同的体裁。然而,他们的尝试反而证明了仅凭所谓“本质性特征”难以把握体裁。
其实,这是难免的。“本质性特征”是从理论上被要求的一种原理问题,只能在实验室这种纯粹的场所得以运作,而在现实的讲述现场往往无能为力。换言之,“本质性特征”所能说明的是某类体裁应该如何,而不是某类体裁究竟如何。正如普罗普和吕蒂本人所言,某些“本质性特征”的缺席未必影响该文本和体裁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中国,讲述人对研究者所确定的“本质性特征”的违规,与其说是他们对体裁“美学原则的侵犯”(プロップ,1986:175-176),不如说是民间文学活在人们口述中的证据。假如研究者根据天真的本质主义来过于苛求客观性、不容许讲述人对体裁规律的越轨,那么,体裁特征研究最终能够说明的大概是研究者作为法定者的霸道,而未必是体裁的内在规律。
这两种研究方式,可谓是20世纪体裁特征研究走到的两极。当我们用鉴赏家式的方式规范体裁时,体裁沦落为一种缺少实际价值的事后说明;当我们根据“本质性特征”严格规范体裁时,体裁则成为难以适应现实的完美模型。
以上,把传统体裁学研究的问题简括为三点。当然,当传统体裁学研究得到整个研究范式的支持时,这些问题并没有妨碍体裁学研究乃至民间文艺学的运行和发展,仍然作为符合当时范式要求的成绩得到了肯定。事实上,早期国内学者对体裁及其系统所做的规范和提炼,是为了处理大量的文本资料而必不可少的前提。有些研究者在语言现象的多样性中寻找某些体裁的普遍性本质,这本来是为了造成学科的严密性条件所做的努力。
而近年来,整个研究范式开始转变。由于分类是一种带有历史偶然性的“看世界的方式”,只要那些“被自己的定义局限住”的研究者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往的体裁概念及其系统便无法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体裁学研究也难以界定或“稳固”研究者所面对的世界,来继续保证他们能够在此进行有意义的解释(拉伯特、奥佛林,2005:27-28)。随着范式转变,现象的多样性开始让众多研究者困惑不已,过去他们所坚信的体裁概念和现有体裁系统也不断地遭到了冲击。有些研究者由此向体裁学研究提出了质疑:既然“用叙事这个要素来打通和统贯各种民间文学体裁”,既可扩大视野又可避免在体裁问题上的纠缠(程蔷,2003:1),我们继续固执于体裁概念有何意义?假如“体裁的划分,从来都是学者们的所为”(江帆,2003:4),那么,在经过有关主体性的反思而重建的将来研究范式中,体裁学研究还有必要作为“民间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紫晨,1991:142)存在下去吗?
在当代学术环境中,体裁概念主要在编辑作品集和编写教科书时仍保持着其规范意义,而在越来越多的具体研究当中,几乎成为研究者可任意操作的符号。假如研究者忠于原有的体裁概念及其系统,体裁分类可能会成为负担。于是,有些研究者采用主题学研究方法来避免体裁问题上的纠缠,有些研究者则使用“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等名词连用来模糊体裁之间的界限。
 
二、对体裁学研究批评的再批评 
目前,部分研究者对体裁学研究所提出的各种质疑、体裁概念及其系统的运用现状等,向体裁学研究摆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体裁?假如体裁学研究回避了这一问题,恐怕难以在将来的研究范式中继续占有位置,今后的体裁学研究也由此失去了立足点。下面,先简要地梳理体裁学遭受批评的现状,通过对这些批评的再批评,试图对今后的体裁学做一些建设性思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利慧]“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
下一条: ·[钟敬文]民俗学:眼睛向下看的学问
   相关链接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陈泳超]吕蒂的童话文体研究解析
·[王素珍]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万建中]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建构的可能高度与方略·[董晓萍]新疆史诗故事、佛典文献与毛毯绘画
·[谢开来]论现代民间文艺学体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刘文江]“退让的锦囊”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于鲁·瓦尔克:《信仰 体裁 社会:从爱沙尼亚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张冰]“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吕微]从类型学、形态学到体裁学
·[户晓辉]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张冰]“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
·[日]西村真志叶 著:《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
·[西村真志叶]民间幻想故事的素材选择及其形成·[周兵]以新体裁说新概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