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访谈回顾]赋予传统文化节日新意义
——访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和德云社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作者:搜狐网 西部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点击数:19105
 

   弘扬传统文化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传统节日让人和自然更加亲近

    刘魁立:当然这个假日体系里面是不是还可以有别的功能呢?比如说我们的假期会有一个别的含义,比如我们五一放假,是纪念这个日子,赋予它另外的含义,这个含义我们叫它政治含义、文化含义或者是其它含义,这个也是假日的一个功能。现在再来看看我们民族传统节日,这个体系它完成什么任务?它有什么功能?首先有一个文化传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的文化传统。 好像我们说中国话似的,我们说汉语是父亲教给我的,我父亲是我爷爷教给我的,一代一代文化这样延续下来了,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一个情感问题,还有一个道德修养的培育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家最清楚的过年的时候大街上很少看见有人和别人吵架的,很少说脏话的,连孩子到这个时候都变得特别温顺,不淘气。大人说你想要点儿什么全都能够满足,孩子到这个时候也不哭不闹,大过年的别闹。这个时候有另外一种心态,而这个心态是一种非常态,不是平常的时候,他自己有自己的约束,这个时候人们的情绪也变得特别好。

    节日同时还有别的功能,这些功能和假日结合起来之后,假日就获得一个新的文化含义。这些功能为什么不可以在整个假日体系里面得到体现呢?既然这是两个体系,既然假日体系里面过去没有安排我们的节日所必须有的那些功能,就有一个问题我叫它二元结构,有时间的缺少相应的这些内容,而有内容的又没时间给你过。所以现在就要求把它结合起来,结合起来现在就看一看,结合之后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情趣了,比过去变得更有意思了呢?如果这个实行之后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带给人们非常多的愉快,在我们的节日体系里刚才咱们说到的所谓它的核心是农业、农时和我们自己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在再来分析一下我们的节日体系,到什么时候我们养什么花带什么花,节日体系安排得特别好,所以我把它叫做植物象征,春节的时候有春节的花,比如说我们有腊梅,到清明的时候有插柳、艾草,到端午的时候又有香草,到八月的时候有桂花,这个是整个植物的象征体系。

    吃的都不用说了,到最后大家怀念这些节日的时候,别的都已经被淡忘了的时候,吃的仍然不淡忘,平时我们也可以买月饼吃,但是到中秋节的时候这个月饼和平时意义不一样。端午节的时候粽子作为应季食品。端午节的时候挂的香包香囊,真的这些节日把它过好了的话,生活的幸福感或者生活的情趣就会比过去多得很多。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

    主持人:刘师实说到这个是非常有道理,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他们的印象当中传统节日的很多习俗已经淡忘了,而且我们规定的这些传统节日在某些习俗是不能进行的,比如赛龙舟,内陆地区很难进行,八月十五有一些聚会,到了另外一些地区习俗不一样,如何传承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传统节日取消了大家要过传统节日,到的那一天没有大型组织来做这个事情的话大家很有可能在那一天就在家里面睡觉,也丧失了对原有节日制订之初的意义。

    徐德亮:这是近一百年来文化传承断代造成的,我算是文化从业者并没有看到太好的解决方法和方案,我对这个比较表示绝望。在同龄人当中我觉得我的了解算是很多的,就算写字书法,我往博客上贴自己的书法作品,什么年头了怎么还有年轻人写书法,太奇怪了。我觉得他的观点很奇怪,但是他觉得我写书法这个事很奇怪,而且他那样的人绝不是少数。

    主持人:像徐老师这么讲的深有体会,就像现代流行的文化能够融入到大家的生活当中里面,书法也罢,京剧也罢,这些传统文化流传下来非常不容易,我是80后的人,我印象当中小时候看日本的漫画、童话、书籍,他们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小孩子非常高兴穿和服,做鲤鱼飘,家家户户会去做,会把这个作为时髦,看谁的旗做得更好看,看谁的和服更好看。

    徐德亮:这些事情光靠民间组织是绝对不够的,肯定要政府起一个主导作用。我们从小说相声就得练绕口令,而且也不觉得它怎么样,SHE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歌叫《中国话》就是好,我认为它就是好,就是传统文化和时尚流行文化一个完美的结合。我第一次听觉得舌头都不直怎么能说中国话呢,什么“板凳宽儿”不能加儿话音,那个歌里面绕口令具体的文化符号也有了,整体的现在全世界人都在学中国话这种民族自豪感也有了,包括中国话的特征也有了。为什么人家做得好?因为人家有这么深厚的底蕴,包括很久以前的歌《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人》,这个歌现在听起来很痞的感觉,恰恰教育了很多孩子,包括现在我这个岁数的人,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人。为什么?因为小时候唱那个歌。我们恰恰缺乏这种东西。

    我们中原鬼节放灯,寄托哀思,其实有一段时间很多年轻人就愿意去后海,现在后海的小船边上还有卖的,具体为什么要放河灯他们不懂了,就觉得好玩,两个情侣一起放河灯。别人放了你不要拿,你拿了不好。这种文化上的意义其实已经少了,但是如果我们有这种感觉到7月15号放河灯,变相继承了我们的传统。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好像大家都没有办法来推。

    搜狐网友:清明节是中国的鬼节,我的记忆中没有什么典型意义,上学的时候去烈士陵园扫墓,给过去的老人烧纸,现在差不多,甚至实行网上祭祀,不需要定为法定假日,不如多放五一长假好。文化可以传承,但是不要剥夺我们的假日,不要剥夺我们的五一长假。

    徐德亮:最后算下来每年还多了一定假期,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不认可呢?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化传承并不好,需要搞一些活动或者设立制度传承我们的文化,大家也明白这个道理,也知道实际上多了一天,为什么大家还是希望有一个统一的长假呢?就是大家还是希望有那么一个礼拜什么都不干,踏踏实实呆着,包括清明。如果说起来清明的意义其实很大,过去一到清明表示春暖花开,春游踏青,其实祭奠的意味已经淡了,在清朝、明朝的时候已经淡了,给祖辈的坟墓扫墓烧纸,王孙公子也好,无形浪子也好,在那个时候看别的家的女孩子,满大街一看仕女插柳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实际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祭祀。为什么大家都不明白,一说清明节就是上坟,甚至于说就是迷信,因为文化是断的。

    主持人:徐老师讲的这个让我想到言外之音的想法,制订下来传统节日是不是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把快节奏的生活让它慢下来去享受文化。以前你们的见闻对于传统文化节日大家怎么过,清明怎么过,端午节怎么过?刘老的小时候是怎么过的?

    刘魁立:我想借着刚才的话题谈清明,刚才徐德亮说到不过是纪年过去的老人,现在没有地方去烧纸了,是不是我们心里有,把这一天仍然放回到原来的长假之后解决一个非常实际的比较有一个稍微长一点的假期来比较集中安排自己的活动。刚才你说到的非常重要,漫长的冬季如果从过去的观念来说,等到太阳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丧失了它平常所有的热量和光亮,丧失之后要有一个恢复,这个恢复通常过去我们在立春的时候要吃春饼,为什么春饼是圆的?要求太阳以它原有的充沛的精力来恢复照耀整个世界重新让我们有更多的收成,让我们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环境。

    冬天毕竟是冷酷的,到这个时候春暖花开在这个时候万物已经开始繁盛的时候,人们就去踏青了。踏青对于今天来说的意义我觉得比过去还重要,因为自然离我们太远了,好像我们人非常有能力可以把整个世界完全变成自己的办公室性质的,现在一切都可以把人和自然没有关系了。踏青,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我觉得它的意义很重要。

    其次,我们过去对于自己的传统非常有功劳的先辈我们实际上忘掉的太多,从五四以来我们不断喊的口号叫做打倒孔家店,把孔老分子叫做孔二扁头叫做孔老二,把他以及他的学说贬低到完全不必照顾他,反其道而行之,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反对。比如说祭孔,比如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黄帝陵、炎帝陵,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一天得以延续,让我们回想起来,我们有很多革命先烈,那些抛头颅撒热血为了革命贡献自己的生命,我们难道不应该在这个时候非常集中对他们一种祭扫,更不要说自己家里面的老人了。为什么要继承?实际上是稳定今天的社会,稳定家庭,稳定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友善关系,我们通常都说创造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简单来说和善就是友善关系。我跟你很亲近,这个亲密关系就是和谐。

    我和自然有一个非常好的亲密关系这就是和谐,世界大家之间不打架存同求异,坐下来谈很多问题,这个就是和谐世界。和谐就是一种亲善关系,我们通过清明这样一个具体的时间,为什么不可以把清明以这样一个内涵去理解它呢?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这一天我们仅仅不烧纸了,我们把这一天只记在心里,我们把那个假期挪到那里,实际这是公共时间资源的一种浪费。从领导来说,假设我是执法的,我就应该制订它,让它能够把我们传统的东西保持下来。以清明来说,它本身的价值或者它的功能非常非常丰富,更不要说别的节日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 2007年11月14日19: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安德明 廖明君]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
下一条: ·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