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陈岗龙]蒙古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与民俗志写作的反思
  作者:陈岗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9 | 点击数:18657
 

二、质疑民俗志的博物馆式分类:民俗类型研究的反思

分类是学术研究的起点。现在,不管是汉族民俗志还是蒙古族民俗志,其中的民俗分类体系都更适合于民俗的类型比较研究。这种类型分类和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博物馆性质的分类,注意了民俗的类型而忽略了民俗的联系,从而把民俗现象和传承变成支离破碎的展品。在这种分类体系下,民俗的研究更注重于同一类型民俗现象之间的比较(类比)研究,而忽视了某一民俗现象在整个社会文化和民俗传承中的生态和联系。比如,我们记录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可能更习惯于罗列不同蒙古部落如鄂尔多斯、察哈尔、科尔沁的妇女头饰并进行比较,从而寻找自己调查或研究的部落的妇女头饰与其他蒙古部落妇女头饰之间的不同之处和妇女头饰的起源与发展,而很少关注具体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当中妇女戴头饰的具体情况。其实,这就是“活鱼要在水中看”和“解剖鱼,分析鱼的结构”的两种不同做法的区别。我们不善于在水中观察活鱼,而习惯于把鱼从水中捞出来解剖。鱼和水的关系就是文本和语境的关系。我们过去所获得的用于分析的文本更多的是没有语境的文本。而这种分类体系在民俗志写作和田野工作中的表现就是记录者更多地关注民俗的分门别类而忽略了民俗现象的联系,也就是缺少了民俗的活生态。实际上,博物馆式的分类和类型比较研究的习惯是民俗学长期以来的民俗事象研究传统的结果,其弊病是把民俗事象抽取出来进行类比研究,从而忽略了民俗事象之间的联系。而现代民俗学所提倡的是民俗整体的研究。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的民俗志(包括蒙古民俗志)多数是百科全书式的,或者说是综合描述比较多,在写法上没有确定的主题,各种民俗类型的分布追求均衡,其结果是往往不能突出主题和重点。各地的民俗志互相之间几乎都雷同,套在哪个地方和哪个部落都差不多。而规范的民俗志应该是先确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写出大纲,然后按部分进行写作。在这一点上,民俗学的民俗志和人类学的民族志应该是一样的。(庄孔韶,2002∶269) 譬如,我们可以写某一地方的敖包信仰的民俗志,确定敖包信仰和敖包祭祀的主题后写出以敖包为核心主题的大纲,可以设计该地区以敖包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网络中的民俗诸因素的写作提纲。如果我们在以往的蒙古民俗志中找成功的例子,可以指出赛音吉日嘎拉、沙日勒代的《成吉思汗祭典》。(赛音吉日嘎拉、沙日勒代,1983)可惜这样成功的专题民俗志著作在蒙古民俗志中非常少见。

三、民俗志的功能和民俗学家的职业化

民俗志是资料系统和理论阐释的双重产品。田野调查也不仅仅是获取材料的手段,而更是一种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一部民俗志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民俗学家的职业化程度。对民俗志的这种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民俗志应该是由职业的民俗学家通过田野作业来完成,它将成为衡量民俗学家学术素质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一点上,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要求应该是一样的,民俗学家不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该是发现者。我们可以举出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特里布里安岛上进行的田野工作中发现土著民的神话与其社会制度的关系的例子。民俗志的任务是对本土民俗的解释的解释。而我们以往的蒙古民俗志著作多数停留在第二个层面上,就是把民俗资料提供者的讲述记录下来就告结束,而这些都是民俗传承者对自己民俗的解释,是民俗本土知识的一部分,还不是民俗学家最后的结论。民俗学家必须要做到用民俗学的理论去解释这些本土的解释。然而,蒙古民俗学的研究中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民俗资料的提供者一般都是热爱民族文化和民俗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多数人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民俗学或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系统训练。因此,除他们所做的田野调查的成果受到上面提到的质疑外,他们完成的民俗志的写作也是不规范的,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称之为“文化的写作”。然而,我们的民俗学家则躲在书斋中等待非职业的民俗爱好者从民间送来不规范的民俗资料,用这些资料来完成自己的民俗学著述。而早在马林诺夫斯基时代,弗雷泽等书斋人类学家就受到了严厉批评,亲自进行田野调查和完成民族志写作已经成为职业人类学家最重要的标志。这说明我们的许多民俗学家还缺乏真正民俗学家应有的职业精神和身份。这种职业身份的真空正好说明了我们的民俗学还没有全部完成现代转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
下一条: ·[刘小幸]生命、团结与繁荣的庆典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
·[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张士闪]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张翠霞]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马丹丹 刘思汝]中产阶层“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