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小军] 驯鬼年代:鬼与节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作者:张小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3 | 点击数:6252
 

      (五)生命的鬼文化生态

     鬼文化的核心是秩序问题。生命逻辑是本源,象征实践是表达,心理情感是需求,社会功能是外延(参见表1)。


     生命自足中存在完满的追求,以俗论,死亡和疾病会破坏完满,引起恐惧。如果人们对死亡没有恐惧,或者对生命不追求完满———疾病和危险都可以置之度外。那么,就没有鬼文化的起源问题。完满和恐惧是本能的。

      心理情感是对生命自足的需求满足,通过宗教和巫术来解决完满和恐惧。具体来说,宗教和巫术创造了一套关于诸如现世生命平安、生死轮回和来世生命上天堂/入地狱之类的说法,以满足生命自足的需求。情性或情感通过喜怒哀乐、信从望求等心理情感的调整,达到生命对完满和恐惧的调整要求。

      象征实践是对宗教巫术的象征表达。通过仪式和节日,借助超自然和神秘的力量,使宗教和巫术的功能得以实现。仪式的感性表达有助于阈限和过渡,以便完成秩序的转换。

      社会功能是外延的、集体的,分化出完整的概念系统,并嵌入各种社会功能,形成了鬼的风俗和制度,不仅保证了鬼文化对生命自足的渴望,还创造了各种延伸的文化服务于商业、政治、教育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鬼的社会生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郭建勋]口传、记忆与书写:对民间信仰流变过程的又一解释
下一条: ·[乌丙安] 工匠的规矩与准绳
   相关链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李佳霓]国家级民俗类非遗文化生态研究·[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马翠翠]文化生态视野下窦犨信仰与水利习俗研究·[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甄亮 甄业]秦地文化生态与秦腔习俗
·[关溪莹]广东省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文化生态研究·[赵艳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公共性及其发展方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