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鞠熙]北京的下层寺庙与城市街区——以“九龙二虎”传说为例
  作者:鞠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4-08 | 点击数:11413
 

  4、一统碑

  与寺庙一样,西直门内大街附近的石碑不少,仅在《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及地方志中粗略查找,其附近石碑就有13通之多,详见下表。

  这些石碑中,崇玄观内的两通——无字碑和乾隆御制碑,均形制高大,且富于传奇色彩,堪当一景,有可能就是与九龙二虎并称的那“一统碑”。不过西直门大街还有一处“石碑大院”,同样以碑闻名。在葡萄院与五根檩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名为石碑大院,因其内有一座大石碑而得名,《京师坊巷志稿》中已有其名记载。[23]据刘建斌说,“文革”前石碑尚存,后连同地名一起消逝于楼群之中。[24]通过查阅《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发现石碑大院附近确实曾有一通石碑有拓片传世,这就是曾立于万佛寺内的《万福寺碑》,刻立清道光十九年(1839),记载江南僧人圣培入京后,至万福寺中修行,耗时两年多方募化,终于重建万福寺的事迹。[25]然此碑拓片仅一米有余,距“大”石碑尚有距离,由于碑石与地名一起都已消逝,此碑究竟为何,尚需继续探访。

  总之,虽然“九龙二虎西直门”的说法最早见诸文献只是在1945年警察局记录中的寥寥一笔,但这一说法却在当地市民口中流传甚久,并深入人心。通过梳理这“九龙二虎”的具体所指,我们能发现,其中涉及到的寺庙全都出现在1930年代以前,而有的庙(龙泉庵)至民国年间已无考,所以“九龙”这一说法的出现,应该是在民国之前的事情。我们要顺着“九龙二虎西直门”的说法进一步讨论寺庙与城市的关系,应该把讨论的时间范围定在清末民国这一段。

  二、街道传说与城市寺庙的身份

  九龙二虎大街,是市民以传说的方式送给西直门大街的“雅称”,当我们判定了这九座龙王庙和两座老虎庙的所指后,会随之发现以下三方面问题:

  西直门大街是北京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不仅是北京通往西山的必经之地,也有王府与公共建筑云集,但市民却为何专门选择了寺庙来为它命名?

  西直门大街两侧多庙,其中不乏与皇家有密切关系的北广济寺,香火兴盛、庙会活跃的崇玄观,然而它们全不在“九龙二虎”所涉及的11座寺庙之。那么,市民为何没有选择名气更大、宗教与民俗活动更丰富的寺庙作为西直门大街的标志?

  龙虎是传统中国风水观念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之一,把一条大街与龙虎扯上关系,其中又有什么含义?

  总之,用“龙虎”为寺庙命名,再将这些寺庙作为一条显赫大街的标志,这反映出北京市民独特的宗教观念与实践,这即是本文第二部分希望探讨的核心问题。以下,本文将从寺庙建筑的意义、寺庙分工与市民生活、城市市民的宇宙观三个方面,依次对上述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

  (一)寺庙建筑的意义

  寺庙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建筑,这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在知识阶层的话语体系中,它的重要性如果不是从属于衙署、王府之下,至少也是与之并列的。无论是《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还是民国成书的《燕都丛考》等,地方志中常按方位记录城市中的各种建置,最主要的是宫苑、衙署和寺观三类。重要寺庙常与宫苑、衙署并列,寺庙于是成为城市街区的显著地标。但“九龙二虎西直门大街”的典故却告诉我们,在普通市民的心目中,寺庙不仅比衙署、学校等公共建筑更重要,也比王府、苑囿等大型建筑群更具有地标资格。

  西直门大街两旁历来不乏重要建筑,清中期时,其东头有贝勒球琳府,中部南侧有恂郡王府。至民国时期,虽然贝勒府与王府衰落,但街道两侧的公共建筑大量出现,仅以1937-1938年《北京街衢坊巷の概略》地图为例,从东至西依次标绘有儿童图书馆、毓英中学、天主堂、西直门大街小学等多处大型公共场所。但无论是王府,还是图书馆或学校,抑或是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城市景观大相径庭的基督教堂,都没有成为市民口中的西直门大街地标。只有寺庙,而且是多座规模不大的寺庙群,为这条北京内城的干道“定了名”,这表明,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寺庙这类建筑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也许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寺庙是神栖之所,宗教性当然是它的首要价值。在敬天法祖的传统社会中,“祀神如神在”是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视“神在”之所——寺庙为特殊空间,即在情理之中。然而事实上,仅仅是宗教上的神圣性并不能说明寺庙建筑的全部意义,因为我们清楚看到,寺庙建筑的荒废破败是常有之事,如果仅仅因为有神像在其中,它就必然应该得到尊崇,显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本文认为,北京市民赋予寺庙建筑的意义,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神圣”。除了神灵所在之外,寺庙建筑也因其与历史的关系而“神圣”,更因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而“重要”。甚至我们可以说,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后两者可能是寺庙建筑之意义中更显性的层面。

  寺庙建筑是群体记忆的场所,它真实地存在于人们视野中,但同时又联系着当地传统与社区历史,这是寺庙建筑之意义的第二个来源。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九龙二虎之寺庙,任何一座都承载着当地人自己的历史,这些历史有的口耳相传(南小街老虎庙的传说、九龙二虎一通碑的传说),是民众记忆自己生活地区历史的方式。有的刻在石碑上、刻在法物上,让进庙之人时时能感受到已逝时间在这里的累积,通过阅读石碑还能触摸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的印迹,尤其对那些名字的后人,更意味着包括符号资本、社会资本在内的众多意义。还有的历史也进入了精英话语系统,通过地方志与文人纂述而流传。地方志中必记寺观,重要寺庙常与宫苑、衙署并列,因为神像、法器与碑铭凝聚历史与文化价值,故地方志也重点辑录之。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讲述方式,都以寺庙建筑为着眼点和承载物,最终,使寺庙建筑成为传统与集体记忆之地,并因此获得近于神圣的意义。

  最后,这类寺庙建筑还具有公共性,它们时时与居民日常生活发生多种联系,并且可能是他们遭遇危机时最后的避难所,其重要性绝非王府学校可比。王府虽然富丽堂皇,但对普通市民而言是私人禁地,靠近尚不可得,它们的存在,无非只是街道边几处巨大的空白而已。学校当然是公共建筑,与市民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但它所服务的对象却是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它们的出现大多在民国以后,在一个识字率与入学率都相当低的时代与社区中,学校对于西直门地区市民而言,也像是“特例”而非“惯例”。与之相比,寺庙建筑所承担的功能更为日常化,寺庙所在的空间,更是当地居民熟知的公共空间。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九龙二虎寺庙所承担的宗教与社会功能大致有如下一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岳永逸]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学
下一条: ·[邵卉芳]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关链接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郭炳亮 李雅宁]北宋山西寺庙碑刻、题记所见“郡主千秋”考论
·[鞠熙]北京内城乾隆御制碑中的“俗”与“民”·[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
·[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卫才华:《北京隆福寺商业民俗志》
·[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卫才华]寺庙与城市民俗经济的转变模式研究
·[鞠熙]碑刻所见18世纪北京内城民俗的变化·[赵娜]多元利益群体互动视角下的地权变迁研究
·赵娜:《清代以来北京内城土地庙民俗志》·三尊佛像,三间庙有得争
·龙年春节:各地宗教寺庙速写·记者调查:被承包的“信仰”
·国家宗教事务局:《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国家宗教局:藏传佛教寺庙事务不受境外干涉
·《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首发式召开·[董晓萍]流动代理人:北京旧城的寺庙与铺保(1917 —1956)
·[梅联华]从龙虎山民间传说看端午习俗·[高丙中]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