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百年龙舟厂的坚守与失落
  作者:记者 许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8 | 点击数:7567
 

  何处安放龙舟制作技艺

  然而,今年2月底,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船厂,因为当地政府的月港历史风貌区改造计划而最终拆迁。原船厂附近正在修建木栈道,按照规划,这里将来会变成绿化工程所在地。

  百年船厂的去留问题曾经引起文保专家和当地媒体的关注。福建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研究员许路、金门大学建筑学系文化资产保护专家林美吟等人,在借鉴日本的传统渔业“鹈饲”木造船的造船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址保护的方案,保留月港造船文化的珍贵历史场景。多番交涉后,该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当地政府表示,崇兴造船厂是早期石棉瓦建筑,属于临时搭盖建筑,破烂不堪,无法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门老手艺,所以将船厂安置到新址。

  许路对船厂被拆表示惋惜,他认为失去船厂后,不仅木料储备很成问题,而且还会对造船手艺的传承造成极大影响。“当地政府在拆迁当天曾许诺在原厂址的附近安置崇兴造船厂,但新址和旧址相比水平面高出至少1米,新船下水需要借助现代机械。”

  然而,阿土师傅目前并没有被安置到新址,他主要去附近有需要的船厂为人造船。

  漳州是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崇兴造船厂是国内鲜有的中式传统木构造船技艺的活态传习场所,是对古月港造船场景的历史再现,若拆除,古法造船工艺将失去传承的土壤,而若转移场地,传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许路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保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海丝申遗加分。他建议当地政府最终可以考虑恢复船厂原貌,向游客展示古法造船的生产场景。

  有关专家认为,崇兴造船厂传承百年的造船工艺以及至今仍存在的祈福习俗等活态造船景观,是月港最具观光吸引力的生生不息的本土产业。这些动态民俗,足以让造船厂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不需要围墙,也不需要玻璃展柜,而是通过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真实、完整、原生地展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这种环境教育,让文化遗产留存于居民的真实生活之中,渗透在游客的真实体验里。

  “其实在当地,传统木质龙船还是有市场需求的。每年,无比壮观的龙舟赛事将河道周边的各个村紧紧连接在一起。我们也能想象,数百年前月港港口运送货物的盛大景象。如果传统的造船工艺渐渐消失,是非常可惜的。”许路说。

  6月22日至24日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上,郑水土和工友们在被拆平的船寮遗址上亲手修造,长5.99米、宽1.99米的仿古木制帆船南台II号,与图片、展板、文物一起,一展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这艘仿古木制帆船由台南郑成功庙和台南市文化协会联合下单的帆船,将作为郑成功登台350周年纪念活动献礼,赠与台湾历史博物馆。

  船厂不再,木船制作技艺的手艺人在不断失落中,仍在坚守。

 (本网 2016-06-25转载,2017-05-28提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6月25日第1版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探访“非遗”油纸伞传人毕六福
下一条: ·坡芽歌书:是歌亦是书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