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颜水生]价值判断背景的口头传统与文学史学的结合
  作者:颜水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8754
 

  真实性也是文学史学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史作为一种历史科学,真实性毫无疑问是文学史学的内在追求,虽然自克罗齐以降,一直到晚近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历史叙事的真实性遭遇了质疑,但是在文学史学中,真实性一直是文学史家长期捍卫的观点,19世纪的证主义文学史学把文学史的客观真实性发展到了极致,虽然形式主义文学史学和接受美学文学史学反对实证主义,但是他们并不反对文学史叙事的真实性。在文学史学的理论体系中,口头文学遭遇的质疑比较特殊,口头文学由于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史料的不完全可靠性。这种不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个别口头文学在最初产生时,是对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真实表现,比如英雄史诗,但是在传承过程中,口传形式容易使口头文学的内容发生改变,因此,口头文学内容的真实性是不完全可靠的。其二,一部口头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大都会出现不同内容,不同艺人表述或演述的内容也是各有差异,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内容,这种不同或者矛盾的口头文学作品,体现了口头文学史料的不完全可靠性。因此,文学史学应该突破客观主义历史哲学的束缚,在文学史叙述中不应过度纠缠于口头文学的断代以及史料方面的问题。

  口头文学向书面形式的转化也有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书面形式改变了口头文学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代社会,口头文学往往是在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然而在一定时期都有可能出现文人收集或者采录口头文学作品的情况。这些口头文学作品在经过文人的收集或采录以后,实际上这些口头文学大都转向以书面形式进行流传,更值得注意的是,文人的收集或者采录口头文学作品,往往会对口头文学进行删削、剪裁、加工,比如“孔子删诗”就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事件,又如屈原对《九歌》的改作和加工,毫无疑问,孔子和屈原对远古口头文学的流传有过巨大作用,但是他们也改变了远古口头文学的本来面目。其二,书面形式也有可能改变了口头文学的艺术形式,其中以口传史诗最为明显。口传史诗大都是演唱体,通过民间艺人的说唱或者演述展现出来,并且经常还是某种仪式的组成部分,在史诗演述的过程中,也还可能参杂着仪式。史诗《亚鲁王》本是送灵仪式的一部分,民间歌师在演述《亚鲁王》的过程中,还参杂有“砍马”仪式。口头史诗在演述和流传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规则和禁忌,也正是这种仪式、规则和禁忌增添了口传史诗的神秘性和艺术性。口传史诗经过文人的整理以后,开始以书面形式进行流传,然而书面形式很难真实地保留口传史诗的仪式、规则、禁忌,以及诸如音乐、动作等方面的内容,即使能部分保存,也很难真实地展现口传史诗的原生态特征。对于口传史诗来说,原生态特征可以说是它最重要的艺术价值之一,书面形式无法展现原生态特征,也就降低了口传史诗的艺术性。因此,文学史学应该摒弃过度重视口头文学的内容分析,追求内容分析与艺术分析的统一,尽可能地展现口头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原生态特征。

  参考文献:

  朝戈金:《口头传统:人文学术新领地》,《光明日报》,2006年5月29日第012版。

  [法]朗松:《文学史方法》,[美]昂利•拜尔:《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徐继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俄]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01页。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02页。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11页。

  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5页。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七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页。

  [俄]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03-306页。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1961年4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61年第10期。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1961年4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61年第10期。

  刘澍德:《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页。

  额尔敦陶克陶:《关于<蒙古文学史>编写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

  刘魁立:《序:回顾与展望》,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9页。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页。

  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9页。

  杨义:《应该创立文学史理论体系》,《晨窗剪霞:杨义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1页。

  郑振铎:《自序》,《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全集:第八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页。

  刘魁立:《序:回顾与展望》,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8页。

  朱德发:《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探索》,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96页。

  (本文原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段宝林]林庚先生谈民歌与新诗
下一条: ·[叶宏]凉山彝族的气象类“尔比”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