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纪兰慰]民间舞蹈与田野作业
  作者:纪兰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7 | 点击数:13189
 
3、社会形态和生计方式是民间舞田野考察的重要同内容
一个民族长期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定的社会形态、生计方式的制约。在民间舞田野作业中,运用民族学的方法,考察和搜集该民族该村寨的社会制度、组织、宗教信仰、自然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等资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认识。例如,居住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伦春族,是一个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狩猎为生的民族,解放前他们的生产力极为低下,还保持着浓厚的原始公社的残余。《黑熊搏斗舞》是鄂伦春族的代表性民间舞,由妇女表演,舞者二人面相对,双手扶膝做蹲跳,口呼“哼木、哼木”,模拟黑熊嬉戏相逗之态。黑熊搏斗舞是狩猎舞蹈中较为典型的原生形态遗存,动作单一古朴,以呼号节奏伴舞,这一特色的产生是与鄂伦春族的原始信仰、生产方式紧密相联的。
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分布、舞种风格特色的形成,是以一定的地域为根基的,因而就不免受到该地域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的影响。这里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条件,而且包括动、植物分布情况、各民族的生存方式、文化交流融合情况,以及上述诸因素之间的互动现象。尤其是地理条件、生产方式、服饰式样等都可能直接影响该地域居民的体态、步态,从而在民间舞蹈的步伐、节奏、动律等方面打下烙印。因此,在民间舞田野作业中,应该仔细观察、了解该地区、该村寨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产种类、主副业经营情况、劳动工具、劳动生产中的习俗等。例如,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斜坡(含六江流域)、云南中西部山区的羌、纳西、舞、白、普米、傈僳、拉祜诸族和部分藏族,属于山地耕牧型经济文化类型。这一带是以高山峡谷为主体的自然地理区,著名的横断山区分布着南北走向的山脉与河流,由于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具有湿润、半湿润的气候,垂直自然带分异明显。长期以来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高山带放牧牲畜,以牦牛、绵羊为主,河谷地带及山区经营旱作,种植小麦、青稞、玉米、马铃薯等,同时拥有牛羊猪鸡等畜禽,其间的山地森林带则形成农牧交错的广大区域。在这些民族的民间舞中,模仿刨土、点种、踩荞、掰包谷及纺麻纺线等劳作动作极为普遍。同时由于山区高寒,地势崎岖不平,跺踏步成为这一地区民舞的主体步伐,携手围圈、口歌伴舞(或配以笛子、三弦等乐器)是其主要特色。如藏族《锅庄舞》、彝族《打歌》、纳西族《哦热热》、傈僳族《且吾且》等都体现了山地耕牧型民舞的粗犷舞风。
民族服饰对民间舞动律和风格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实地调查,我们看到凡是在传统的民俗节日中的舞蹈表演者,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全体盛装(包括全身的装饰品)载歌载舞,尤其是妇女精心细致的着装打扮,生动地展现了该民族悠久的服饰文化特征,同时,服饰对民舞动作也起到制约作用。如,苗族妇女十分讲究在头部、胸前佩戴银饰,以造型大而精致为美,所以苗族民间舞中妇女的上身姿态庄重稳健,没有大的摇摆动作。傣家人生活在风景秀丽的亚热带,湿热的气温使妇女都喜穿筒裙。紧束裹身的裙线不仅显露出她们婀娜倩美的身姿,也限制了民间舞蹈步伐的幅度,因而傣族民舞的基本步伐是以慢蹲快起的曲伸为特长的,一步一起伏,非常典雅。民间舞中的此种例子不胜枚举,极为普遍。只要考察者认真仔细的观察思考,做一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
 
四、结语
 
科学的、深入的民间舞蹈田野作业,应该是综合性的文化考察,它涉及到民族舞蹈学和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对进行民间舞蹈田野作业考察者业务素质的要求是高水平的,不但要有舞蹈文化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在田野作业中还必须注意到,对民间舞蹈产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既要看到点,又要看到面;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看到整体,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同时这些因素是在不断地重新构造、组合、更新着,活生生的、新的民间舞形态更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创造之母。田野作业是研究民间舞蹈的基础。作为民族舞蹈研究工作者,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这样的学问才是有根基的。
 
参考文献:
1、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国家民委五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王克芬等主编《中国舞蹈词典》,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5、王克芬等《20世纪中国舞蹈》,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6、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袁珂《山海经校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9、杨继林、申甫廉《中国彝族虎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原载《民族艺术研究》199506期,第1216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祁庆富]凌纯声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下一条: ·[周毓华 孙婷婷]异地安置羌民的“第一个羌历年”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陈权 阿依林芳]民间舞蹈“蛾蛾灯”的保护与传承·[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
·[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
·[高忠严 张琬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
·[张一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选点与进入·《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
·万建中 林晓平主编:《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覃延佳]做田野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陶立璠]“非遗”抢救性记录与田野作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