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中国节 世界年:中国文化年如何提升世界影响力
  作者:记者 李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7 | 点击数:5527
 

  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仍然匮乏

  2006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互致新年贺电,宣布俄罗斯“中国年”正式开始。

  2009年10月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布鲁塞尔开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出席开幕式。

  2010年9月16日,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在巴塞尔开幕。

  2010年10月7日,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在罗马歌剧院开幕。

  2011年6月24日,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在悉尼开幕。

  “2003—2005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节。”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介绍。

  早期的文化年主要以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文物展览等为主,现已逐步扩展到影视、出版、文化贸易等领域,并逐步向思想对话、文化论坛、艺术家和智库交流、联合创作、文物保护合作等深层次、新方向深入发展。应该说中国文化年是两国良好关系的体现,是两国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关系的体现,是双方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实现共识的体现。近年来,中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近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这些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仍面临严峻挑战。在某些西方国家眼中,中国永远是个“他者”的形象。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认知普遍存在偏见与盲点,提到中国当代文化,要么想到反映落后、愚昧的中国封建文化遗存;要么将一些所谓“非主流”思潮的文艺作品视作当代中国文化主流;要么热捧那些畸形表现、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艺术人士。一些西方媒体和文化艺术评论常片面地认为这就是代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精神作品。

  “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以及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欠缺,对外文化传播力度、广度与深度的不足,以及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贸易刚刚起步等等,构成了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的困难与挑战,更折射出当前加强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赵少华说。

  以开放的胸襟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要像战略布图一样布置起来,一步步扎实迈进”

  中国文化年开办以来,秉持三个原则:一、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中国文化年节,告诉世界中国的所思所想,中国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二、传达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展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三、反映中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并推动当代文化发展的最新追求和成果。

  “概括起来,中国文化年具有生动、丰富、包容、开放等特点,再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赵少华说,“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我们不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更要以开放的胸襟、积极的姿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

  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影响空前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渠道和层次更加多样。

  进入新世纪,文化贸易在交流中的比重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贸易额逐年增加。目前已建成的9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既是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更成为促进中国与各国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

  日益丰富多样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催生出一大批体现国家文化形象的精品,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艺术家。经过近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当代文化具有四种特质:传承、发展、包容、和平。”赵少华说:“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且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世界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强劲力量。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赵少华说,“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要像战略布图一样布置起来,一步步扎实迈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08:0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下一条: ·[张勃]祈生与狂欢: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