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迈克尔·欧文·琼斯]《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原版序言
  作者:[美] 迈克尔·欧文·琼斯 (Michael O. Jones)   译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11 | 点击数:11657
 

  在谢尔曼这部书中,有无数个例子表明所有民俗学电影都是从人类经验的连续体中切割出某一个或某几种传统的象征性行为方式,以便引人注意到这些行为是历史产物、是可描述的现象、是文化的因素,也是人类行为侧面。每一部电影在所强调的角度上都各具特色,这在谢尔曼列举的诸多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到。她也指出,每部影片的电影技巧也各有不同,因为制作者对民俗的概念各有不同理解(如视民俗为文本或表演,为群体创作物或是个体表现),且所用分析方法也各具特色。例如,那些强调传统的历史性,试图重构过去,或视民俗为文本或实物的电影通常都有解说,并依靠蒙太奇。那些关注进程和表演的电影更多地利用同期合音和主题人物叙述,并将整个电影的结构建立在对参与者和所表现的人物有意义的事件上。谢尔曼博士也指出,对技巧的选择也同样多地表明制作者对电影所表现的内容、研究的问题,以及呈现的假说的取向。

  记录民俗行为、事件和进程的电影以各种方式“记录我们自己”。这正是谢尔曼贯穿本书所讨论的核心。在此仅举几例。首要的是民俗构成人类行为的普遍性。在过去的两个世纪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的民族,以及有史料记载的人群,都从事叙事、娱乐、制作装饰物、庆祝、仪式化、作诗,并使用比喻语言(由此而出现指示人类的各种不同词)。除了象征性交际之外,人类模仿先前存在的行为模式并依附习俗。当我们观看那些描述传统舞蹈、音乐制作、故事讲述、节庆,或以某物为时尚的电影时,我们看到的是犹如我们自己的行为投影到屏幕上。“因此,”谢尔曼写到,“民俗电影和录像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窗口来理解我们自己”──我们都是同一人类的成员。不仅如此,多数民俗学电影都记录和探索电影制作人自己的文化以及相似的群体的文化:他们自己的家庭、民族、职业,以及地区。近些年,出现了一批女权、少数民族,以及第三世界电影。这些电影记录这样一些群体的民俗:电影制作人属于其中某一群体的成员,影片通常具有权力争夺的意味,是一种提出意识知觉的方式,也是挑战长期存在的信仰或更正社会不公平的一种方法。专业性作品通过对主题、风格、结构和编辑的选择来描述自我。业余的录像和家庭录像通过记录生日庆祝、婚礼、民族聚会、宗教场合,或类似事件,并更多地借助所记录的内容和长度,以及被记录人的反应等来揭示其文化符号。现代技术的无处不在对通过视觉记录我们自己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谢尔曼博士所指出的,家庭现在在记录过去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拍摄的内容,由此抹掉了“他者”与“自我”的界线。而许多专业电影制作人跟随着业余爱好者进入家庭状态,利用录像机记录在自己家庭环境下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专业电影的反应自我的漫长历史,民俗学电影制作者与所拍对象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依完全主观性而向后写实派发展的趋势,这一切导致了无法回避的结论:视觉记录,特别是以民俗学电影和录像的制作方式的记录,正在构建着自我。

  谢尔曼的这部书是第一部有关民俗学电影的专著,是唯一详细探讨通过电影和录像记录我们自己的行为的著作。她检验了民俗学电影中明显的想象、理论角度、电影技巧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被采访对象对那些问题的回答作出评论。她详细解释并探讨了这样一些重要概念:纪录片、民族志纪录片、民俗学电影、写实电影,以及后写实电影。她考证了反思、伦理,以及记录电影制片人与电影主角的活动的结果,谈论了民俗学家与专业电影制片人之间、电影制片人与被记录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几处还涉及到长期被争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她对制片人在主题的选择和处理上作了深刻的洞察分析。这一切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她对许多电影制片人的采访。例如,约翰·考恩对193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画家、摄影家)和音乐家(新的失去的城市)的评论。他本意是为了制作一本大萧条时代的歌集,于是在1959年便来到肯塔基州东部学习传统音乐以及了解经济萧条情况。但结果却是拍出了一部电影,《孤独的高音》(1963)。影片关注在逆境中以音乐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的人们,对贫困和艰难困境的鲜明的黑白描写转达了考恩个人成长的时代的信息。片中许多震撼人心的镜头显示出他的静物摄影功底:在网上的蜘蛛的特写、贴满旧报纸的墙壁、狗在雾中玩耍、窗口前一只手和胳膊的剪影,以及超出画面的对传统歌手豪尔康的特写。还有乔治·布雷罗兰的《想象之中》(1969),是有关阿根廷西北部一个半隐居的宗教性民间艺术的创造者。通过这位在阿根廷出生的制片人的表现,卡依欧显得与他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相隔离,更多的是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而该片对这个主角作为隔离开的普通人的极有感情的描写展示了一个有创造性的个体: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完美艺术形式的激励超越自己身边的各种限制。在采访中,电影制片人告诉谢尔曼他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从中得到的启发。他也提到自己年轻时有哮喘病,“总是个孤独者”。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是关于谁呢?影片的主角卡依欧还是拍摄人布雷罗兰?这部电影也是关于我们自己,观众。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制片人在影片中呈现的艺术家有所认同。诚如谢尔曼所坚持的,民俗学电影和录像的确帮助“记录我们自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经纬]就算在潘多拉星球,也要遵守过渡礼仪
下一条: ·[张举文]记录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前提(代译序)
   相关链接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鲍江]民族志电影:在学术与艺术之间
·[何华湘]当民俗遇上电影——一种文化传播的视角·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
·[李嫣红 路璐]光影世界中的民俗景观·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6)成功举办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录取名单公示·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民族史诗迈入影像时代的新尝试
·[陶立璠]民俗摄影的跨学科检讨·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招生简章
·专家学者为民俗摄影“支招”·中美高校合作开展民俗影像学研究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影像作品奖”的通知·【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