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杨祥银]记忆是可信的吗?
——口述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作者:杨祥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3 | 点击数:8764
 

  此后,以路易莎·帕萨里尼、约翰·博德纳、迈克尔·弗里斯科、罗纳德·格里、阿利桑乔·波特利和阿利斯泰尔·汤姆森为代表的口述史学家,在个案研究中都强调口述历史对于理解具体环境中的社会记忆具有巨大的贡献。他们认为,记忆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经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它远远不是一种消极的容器或储藏系统,而是一种积极的塑造力量——它是动态的,它试图象征性地遗忘的东西同它所回忆的东西是同样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当代口述史学家都认为口述历史不仅要尽量客观地描述历史,而且更要发挥记忆的主观性特质,即从历史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口中得出对过去更深层次的认识,那就是在历史的背后人们是怎么想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过去的?人们想从他们的过去经历中得到些什么?人们又怎样用过去解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史学名言。

  记忆转向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口述史学界对于记忆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在众多有关口述史学理论的权威著作中,都将口述历史中的记忆问题作为重要专题来探讨。而且,对于记忆的强调也促使口述史学研究更加关注创伤性事件。近年来,口述历史不断成为记录、理解与反思灾难事件与灾难记忆的重要手段。1999年中国台湾“9·21”大地震、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重大灾难之后,有关机构都实施了大规模的口述历史计划。这些计划除了保存历史见证和灾难记忆,甚至开始思考口述历史对于治疗创伤记忆的医疗价值。

  其实,口述史学的记忆转向所引发的对于记忆主观性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也是参与口述历史创作过程的受访者的主体性意识觉醒的充分体现。正因为如此,有些口述史学家不喜欢“受访者”这种提法,他们认为“受访者”有消极的意味,而主张使用一些更加主动的术语,比如“信息提供者”、“口述作者”或“叙述者”。

  另一方面,伴随着记忆转向的同时,口述史学家也开始质疑访谈者所扮演的中立和客观的角色。在早期,一些美国口述史学家认为有些研究者为了出版或者其他既得利益,势必会过多地渗透个人的主观偏见,因而他们主张在访谈中访谈者应该处于“中立”的地位。可是,口述历史访谈的实践证明,受访者如果没有访谈者的适当引导,可能会脱离整个访谈主题,这样记录的口述历史也许仅仅是受访者一部零散的叙述史。因而,很多口述史学家极力主张口述历史访谈是双方共同合作的结果,双方都具有主动权并共享权威。当然,对于作为访谈者、研究者的口述史学家的主体性意识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其盲目予以肯定。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来自女性主义理论家、后现代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于研究者客观性的实证主义观念的不断抨击,口述史学家开始反思他们自己的性别、阶级、种族、民族与宗教等一系列身份和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口述历史的创作过程以及对于它的解释分析。

  (作者为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求是理论网-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03日 09时30分

上一条: ·[笔谈]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
下一条: ·[唐纳德·里奇]技术带来改变:口述史学的最新趋势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