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旧时过年老物件:“福”字儿不该倒贴
  作者:记者 王鸿良 通讯员 林山   摄影/图:李继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0 | 点击数:9248
 

  吉祥剪纸

  “挂签儿”原本叫“拒穷” 

  过去老百姓过年时经常在门上、窗户上贴一种下面带穗儿的剪纸,现在叫做“挂签儿”,也有人叫它“挂钱儿”,但它真正的名字其实叫“拒穷”。

  王作楫说,这个物件儿的来历传说来自姜子牙。据说姜子牙封神的时候把神全封完了,他老婆来找他要求也获得一个神位。但好听的神号都用尽了,姜子牙只好封她做个“穷神”。老婆说,穷神就穷神吧,好歹也是个神,但我总得有个封的地方啊。姜子牙说,你哪里都可以去,但就是不能去穷人家,因为他们已经很穷了。老婆说,我怎么知道哪个是穷人家呢?姜子牙说,穷人家门窗上都挂着破破烂烂的东西。于是,百姓在过年的时候都要在门窗上挂些破布条以拒穷神,叫做“拒穷”。后来大家觉得破布条不好看,就用剪纸代替,下面的那些穗儿象征的原来是破布条。

 

  吉祥灯笼

  有灯必有谜

  灯,过去叫“气死风”,后来有人觉得这三个字太俗,就改叫“乞赐封”。

  灯文化是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正月十五也是过年的一部分,灯在这个节日中的位置更重要,以至于人们也把正月十五叫做灯节。相传当年汉文帝平定了诸吕之乱后,万民同庆,皇帝也在正月十五那一天走出宫来,点上灯笼与民同乐。而灯笼最早也就是从那时起源的。

  过年使用灯笼寓意着“红红火火过大年”。而灯笼还和“灯谜”紧密相关。有灯必有谜,打灯谜也叫“打灯虎”,意思说,灯谜这种考验智力的活动比武松当年打老虎都难,所以叫“打灯虎”。

  家族团聚的时候打灯谜中奖取乐,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比如《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的生动描写。民国时期市井商业发展起来,许多大商家过年时都搞猜灯谜活动。王作楫小时候就见过这样一个场景,前门大街上一个商家的灯笼上写着“猪八戒洗澡”谜面,猜一食品,还讲明猜中者奖励“苹果三千”,有人猜中了谜底是“猪下水”,前去领奖,商家给他一个苹果,上面插着三个牙签儿。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为了逗大家一乐儿,聚拢人气,所以谁都不会太较真儿。

  黄历本儿

  旧时代中的生活指南

  黄历不算是什么吉祥物品,可在过去的年代里,也是过年时几乎家家要购置更新的东西。

  最早的黄历叫“皇历”,是由皇宫里的钦天监制作发布的,必须是官印,私人不能出。后来到了民国年间,私人的书局也开始印皇历,有人就借用轩辕黄帝的“黄”字,把“皇历”改叫“黄历”,也叫“时宪书”,进而演义成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编造。

  黄历的内容,不光有天文学的计算规制,也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十二生肖等理论密切相联,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比如即将过去的庚寅虎年,属于金虎,是个很吉祥的年份。而这个虎年是“过山虎”,与之对应还有“上山虎”、“下山虎”的说法,下山虎是不太好的,上山虎是很吉祥的。而即将到来的辛卯兔年,属于木兔。因为兔子本来就是吃植物的,而且今年的兔年是禅窟之兔,是月宫里的兔,所以按过去的说法也是个很吉祥的年份。类似这样的内容,过去在黄历上都要体现出来。

  中国最晚在秦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大约从宋朝开始,历书中出现“冲煞忌宜”的术数内容。千余年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

  黄历中除了要标明二十四节气,还有三个杂节气也必须标明出来,那就是“三九”、“三伏”和“梅雨”。“三九”很好理解很好记,叫做“冬至当天就数九”。而“三伏”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叫做“夏至三庚才数伏”:过去人们是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计日的,庚是十天干中的一个,十天才出现一个庚日,这个说法的意思是夏至过后出现第三个庚日时,才开始数伏。而这个情况在每年中都是不一样的。至于“梅雨”节气主要在南方地区受重视,它的计算方法是“雨水”节气过后的第81天为梅雨季节的开始。

  过去老百姓几乎家家都有黄历,黄历上对每一日的吉凶利弊都有各种说明。人们出门遇上了倒霉事儿,常会被调侃:“谁让你出门不看黄历的?”虽然此话不能太当真,但也反映了黄历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本报记者 王鸿良 通讯员 林山

  本文图片/李继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 2011年01月30日 09: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年俗是这样“俗”起来的
下一条: ·春节简史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