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陆扬]学术语境的“当时性”与近代中国的书评传统
  作者:陆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06 | 点击数:13334
 

  既然评书者要先替著者说话,那末他自己所能说的话当然也必为著者的所限制。至少评者的出发点应与原书的相同;换言之,评者应先认定著者的目的是什么,然后看他成功或失败到什么程度,至于著者应否做这部书,这书的组织应当如何地不同,著者的范围应当再包括什么,删除什么,这些都是评者次要的责任;有固然更好,没有也不能算评者的过失,但我们想想现在中国的书评有多少是合乎这条件的!我看比较对得起著者的也不过只是根据了几点,自己稍有意见的那几点,来断定全书的价值,至于这几点是否书中最重要的往往还成问题。但这种手笔已算是上品了,还有不少的竟是借题发挥,或从自己出发而终于归到自己身上的。借题发挥本是极通常的事,生活里没有非他不可的情形,但用于书评未免对不起原书的著者,因为评者对于著者是有相当的义务,相当责任的。不承认这义务,不接受这责任根本就不应当批评。

  上述议论点出了书评人需要达到的境界。如果我们同意叶公超的意见,那么最理想的书评应该不是自说自话式的书评,不是一篇自我学术立场和观点的宣言,而是尽量以评价对象的思路为基准,去发现其中的潜在价值或问题,如果是批评,那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而不是拿着机关枪对打。其实影响力最能持久的书评往往是以有价值的著作作为批评的对象的。质量很差的著作固然可以让评者下起笔来痛快淋漓,读者也大呼过瘾,仿佛有痛打落水狗的感觉,但由于所评对象水准的不足,评论本身也难以产生建设性的作用。当然也往往有炫人耳目于一时的作品,若不经过犀利的批判,则会对学术造成困扰,这种情况自然又当别论。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收入书评六十三篇。从内容上讲是名副其实的名家评名著,评论的对象绝大多数是近代中国人文学的典范性或开拓性作品。不过,即便是学术名家,也未必都能驾驭书评这一体裁,更遑论涉及的评论对象多是一代学术名作,评价起来更不易措手。但总的来说,编者的选择颇为周全。虽然包括广义的史学著作如文学史等在内,史学书评占了约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关涉思想史研究的尤其多),却也能兼顾文哲领域。在我看来,既然是选本,择取的不甚平均或可以显示编纂者的关注所在,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集子的开首有桑兵教授撰写“解说”一篇,说明择录的标准和范围。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编者的用意,即 “并非提供近代学术批评史的参考资料,而是想选取若干范本,显示近代学人撰写书评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因此,取材重在书评的类型、书评与作者的关系等方面的代表性,而非所评的范围与对象。这种形式上的由例及律,不过方便初学,至于最为重要的本事方面的证,只能留待各位术有专攻之后”(第4-5页)。揣其意旨,是要让专研人文的学生从这些范本里了解撰写书评的各类模式。话说得谦虚,目标也实在。但这个选本既然是由以近代学术史为专长的桑兵教授主持,则像我这样的读者的期望自然不会停留在获取书评范本的层面上,而更希望这个选本能帮助我们辨章学术,了解近代以来学术批评的特点和贡献,以及与中西学术传统的关联、书评里反映出来的学人旨趣等等。如果吹毛求疵一点,要“辨章学术”的话,就需要给读者指出近代中国学术书评的演变轨迹,可惜在这方面“解说”着墨无多。当然这一轨迹或也能通过选入书评在类型上的多样和丰富来彰显。选入或许早已过时但从学术史角度来看又有意义的书评就是途径之一。《近代中国学术批评》收入的宋育仁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这种明清点评式的文字,就是一例。但纵观全集,给我的感觉似乎编者还是以符合或接近当下学院式书评规范为入选作品的主要标准,越出这个界限的不多。这样的意图和标准自有其考量,但毕竟造成一种偏向,使得这部选集在反映近代学术书评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有所局限。

  涉及近代学术书评的渊源问题时,桑兵说:

  中国早有学术批评的传统,只是形式与近代以来的差别较大,除了序跋、评点、注疏,学人多在相互通信与会晤时交换意见,或在相关著述中有所讨论,较少专门的书评,也没有发表的园地。(第2页)    

  这段话说的大体不错,但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远的不说,至少到了清代,大规模撰写书评的工作还是存在的,发表的园地也曾有过,那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实《四库提要》恰恰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学术书评最重要的传统资源。入选《近代中国学术批评》的那些书评作者,没读过《四库提要》的恐怕不多,因此《提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无处不在。提要式的书评和西方学院式的书评有哪些交界面,是很值得我们学术史家关注的问题。实际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提要式的评论工作远未消失,续修四库的提要正是这一工作的延续。当然其中包括很多古代典籍的提要,但四库全书未能包括在内的大量清代学术著作都在续修四库提要中得到评论。参加这项工程的作者,传统型和现代型的都有,说明这两股学术力量是可以交汇的。虽然《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条目的质量参差不齐(据说有些学人草草交差只是为了报酬,连姓名都不愿具),但心思细密、眼光敏锐的评论仍旧不少,特别像杨锺羲、孙人和、吴廷燮等人对清代民国小学经学著作所作的提要,很多可算是精彩的书评。虽然桑兵的“解说”里已经点到续修四库的提要“或明或暗地对当时的学术有所评点”,但这些人也许在编者看来还不够“近代”,因而未能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批评》里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0-10-24 03:09

上一条: ·[吴世旭]牛日子里的牛“钟表”:《努尔人》的一种读法
下一条: ·[程美宝]国家如何“逃离”:中国“民间”社会的悖论
   相关链接
·[魏仕俊 郝祥满]人生如歌:川江号子里近代船工的三重世界·[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近代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全70册)》出版·[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
·[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
·[郝佩林]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民日常教化·[陈开来]“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孙邦金]照明方式的变革与中国传统昼夜时间生活的近代转型·[李公明]近代手工艺人研究中的政治与历史视角
·[刘锡诚]三千里路云和月·[马昌仪]人类学派与中国近代神话学
·[苟子勤]试论近代以来大同地区的煤窑神信仰·「身體的身體」 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