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郝颜]怀旧的影像与乡愁的生产
  作者:郝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9298
 

  回忆提纯了斑驳的历史

  霍建起的《暖》用错置的时空营造出了一个乡村乌托邦的幻象,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则在将现实与回忆交错的同时,用不同的色调来渲染出一幅乡村图景。在被问及为何是在现实部分使用黑白两色而在回忆部分使用彩色时,张艺谋说,“一般都是对回忆用黑白、对真实生活用彩色,而我们这部电影是相反的,我们这样做有着人物的心理依据……影片现在时的部分是个葬礼,你看不到笑容,人们悲伤地缅怀死者,可回忆是非常美丽的,我们回忆过去一般都是非常美好的,所以应该用彩色去表现。”为什么“回忆过去一般都是美好的?”

  过去显然并不都是美好的,而是回忆让过去变得美好了。周宪说过这个问题,“怀旧对象因其与主体的当下情境拉开了时空距离和心理差距,它就不再是我们当下处身的那个世界,而变成了借助想象以‘再现’‘过去的形象’的方式存在着的另一种现实。当下现实是真切的,而‘另一种现实’却是虚幻的;切身经历过的现实是美丑和善恶并存的,被虚构幻想出来的现实却是经过了主体意识的筛选和过滤,是无瑕疵的、理想化的,丑被有意识地遮蔽和忽略了,不仅原本就美的一面被主体的构想发扬光大,即便原来没有的美也因主体的需要而被附加在上面。”正是这一系列加工程序,过去才以一个审美的姿态在回忆中浮现出来。

  影片中召娣的约会因为一起意外事件而被破坏了,先生被强行拉回城里充当右派,召娣从此开始漫长的、同时也是导演引以为傲的浪漫等待。先生临走之前告诉召娣,赶在学生放假前一定会再回来,影片的叙述再次以“事前约定”的方式提供了情节进展的动力。召娣跑去追赶先生时将青花瓷碗打破,作为定情物的红色发卡也弄丢了。而在其后,发卡的失而复得与青花瓷碗被修补完好的细节则暗示出等待必然迎来的美好结果。漫长的等待固然可以显出坚贞与美好,但是导致等待的原因却可能是令人悲伤乃至恐惧的。于是,那些不怎么美好的东西就被整整齐齐地切割掉了。

  召娣的等待终于结束了,而重新回到召娣身边的先生也再不曾离开半步。张艺谋说,“这是我们人类本身的品质和精神之一,人们身上从来就存在这样一种精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感,只是今天在物质社会的急速发展当中,我们对它淡漠了。”每当这种值得珍视的品质被忽略乃至被摧毁时,乡村就要取代摩登都市成为缓解文化焦虑的一颗药丸。包括张艺谋自己的作品在内,就不再用抢亲、乱伦的模式来讲述乡村男女关系的奇闻异事,转而去在乡村发现纯真爱情的童话。

  在全球市场里看中国式乡愁

  颇有意味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完成之时,已是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两年之后,导演在访谈中仍然有意无意地要提及这部在中国内地狂揽3.5亿票房的好莱坞巨制。他说,“我们举例来说,像《泰坦尼克号》,这里面生离死别,这里面妒火中烧,从爱与恨的巨大的灾难,故事看起来曲折复杂。但我们拍这样一种题材的电影,我没有按照通常的方法拍,而是用减法拍这部电影,也就是尽量剪掉常在通俗剧、情节剧当中应当渲染加强的部分,尽可能用一种感觉和感情来灌注画面,来浸染细节。”

  尽管不能据此猜测张艺谋本人也是“妒火中烧”,但是其中却有与詹姆斯·卡梅伦一决高下的不便表明的决心——他甚至不顾人物身份、性格与环境的和谐搭配而在老年召娣的炕头贴了一张破烂不堪的《泰坦尼克号》的海报。在他的对比和解释中,都明显地流露着在由好莱坞强势主宰的电影格局之中,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电影创作者的自怜与自辩的意味。在电影的制作与消费已被卷进全球市场的今天,这种对弱势地位的自觉很可能成为促使中国电影制作者不断突破的值得珍视的动力,很可能会鼓励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电影大工业的雄厚资本和流行模式的阴影之下以影像叙事的创新来拓展生存空间。而足与此形成类比且应当带来启发的是,这些尽管可能出身于农村、但已然成长为城市精英的电影创作者,在城乡关系并不均衡的社会现实之中,如何才能不以异己的立场和他者的眼光来叙述同样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与农民?这或许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蒙古族生活的历史影像
下一条: ·[王菲宇]台湾“草莓族”的影像纪录
   相关链接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
·[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马光亭]认猪为母:苏北乡村的动物信仰·[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李欣然]童谣,游戏与操场: 艾欧纳·欧匹和彼得·欧匹的儿童民俗学研究·[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