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座谈:吾国吾民吾乡人
  作者:李庆英 主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13319
 

 

  ■影响地域文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地理环境;一个是移民

  主持人:那么,地域文化的成因有哪些呢?

  张京华:《慎子·外篇》中说:“两山并驱其中必有水,两水夹行其中必有山”,地域文化的特性就在于这种大致由自然山川限定边界的划分,这往往比人为的行政区划更能体现出文化的传承延续,亦即人群社会的生存模式。

  葛剑雄: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环境限定和人口变迁有关,也与行政区划和民族分布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制约于外来文化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不同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中国是一个大国,那么大的面积里面,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面,它的物质条件是不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也不同。一种文化的产生,主要还是它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不同还把中国天然分成了很多不同的区域,比如太行山地区,一边是绵绵的太行山;一边是大平原。历史上说山东、山西,就是根据山来分的。又比如黄河、长江,也是天然的障碍。黄河把山西跟陕西分开,长江天堑,南北就分了江南、江北。各个区域里面,它的条件不同,加上交通不便,长期住在里面,就慢慢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域问题。现在很多名词,就是与这些文化现象有关。总之,中国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所以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物质文明,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文明。

  另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因素。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还是当地的人在起作用。某个地方的文化变化,最重要因素就是移民。移民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流动。移民把自己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带到了他们定居的地方。移民还不仅仅是把文化带到那个地方,因为他已经定居了,归属于这个地方了,那么就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或者说要学习当地的文化,这样就有了文化的交流,也有了再重新形成新文化的可能性。历史上,如果说外来的移民占有主流,是强势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把外来的文化取代了当地的文化。这个强势有多方面的含义,一种是移民多,还有一种是移民并不一定数量多,但具有政治上、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强势。那么这种强势文化的结果,就是强势文化取代了当地的文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土客相当,土著文化也很厉害,那么外面迁进来的移民、客民,他们的文化也很强,双方势均力敌,那么就会出现两种文化的碰撞,以至于最后融合,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跟原来不同的新文化。如果这几种情况都没有,就是一个地方人口不流动,一般来讲这种文化就会凝固,会长期延续下来。其好处在于把以前的文化保存下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到一些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员几乎不流动的地方去,往往发现那里古风犹存,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以前的文化还保留着。

 

  ■“海派文化”是移民对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

  主持人:可见,移民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能否举个这方面的例子说明一下?

  葛剑雄:比如“海派文化”。上海是一个五方杂处,华洋混杂的地方。“海派文化”是一种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在1843年开埠的时候,上海还只是南方一个普通的县城,它本身在文化上并没有太多的特色,更主要的是开埠以后所建立的英租界、法租界,并不是原来的县城,而是在县城外面的荒地上面。当时上海人口仅五十万多一点,但是它发展得非常迅速。到了1900年,人口突破一百万,然后两百万,三百万,四百万,到新中国成立时号称六百万人口,这些人主要是从外地迁过去的。这样一个城市,本地人很少,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外来的各地移民占了多数。而且总的来讲,素质要比较高,因为江苏、浙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达地方。这批人迁移过来以后,在上海就不是原来文化的延续,而是创造了新的文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国人。上海刚刚开埠时候,仅有二十六个外国人,以后外国人的人口增加很快,其中不乏高素质的外国移民,并且直接带动了很多新兴的产业。此外,侨民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到1942年,上海外籍侨民多达十五万人(不含流动人口),是侨民汇集的高峰时期。这些高素质的移民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群体:一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流亡贵族和知识分子,登记住下来,成为了侨民,并把上海作为第二故乡。二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在欧洲迫害犹太人。犹太人来到上海,就像找到人间的乐土一般。所以,大批犹太人纷纷迁移到上海,他们自己造了教堂,甚至出版了杂志,建立了各种社团。这批犹太人在上海的时间尽管不是很长,但是对上海的文化却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上海这个城市,就成为这样一个东西文化、中国各地的文化汇聚的地方。它比较开放,西方和日本都在上海输入他们的文化。所以,像上海的地域文化受移民影响之大,在中国很难找到第二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北京日报》 2010-02-08 08:14:00

上一条: ·座谈:民俗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下一条: ·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赵丽莉]赛珍珠《大地》中生育俗仪的淮畔地域风情·[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
·[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劳拉简·史密斯]反思与重构:遗产、博物馆再审视
·[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奥德蕾·阿祖莱:在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国际日的致辞·[董晓萍]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
·[林琛琛]浙南温州地区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读·第三届湘鄂赣皖非遗联展将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