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里的思想论 传承幸福
  作者:新快报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9 | 点击数:5669
 

  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可以有新的变化

  刘建新: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系主任

  回家过年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刘建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过年情结是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表现,春节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大节日,是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最好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展,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需要这样一个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期盼,来体现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过年情结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刘建新是东北人,来珠海已经将近20年,女儿在国外念书,今年春节不能回来,刘建新对此表示理解。“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可以有新的变化。”刘建新认为,过年不应过分拘泥于形式以及时间或地点的限制。

  “欢迎北方的父母来南方过年。”刘建新说,“回家过年的‘家’,不是指你家庭住的那个地方,而是指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家庭成员,大家都能聚在一起的那个地方。”只要是和家人在一起,无论是旅游还是吃饭,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外地,都是过年。“你可以忙,忙个一年两年都不回家过年,父母能理解你在外拼搏的无奈,但是如果你一直忙,五六年都没能和父母家人一起过年的话,那就要注意了。” (姚幸娴 整理)

  过年回家就是要还“人情债”

  李业兴: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导师。

  李业兴认为,过年回家除了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机会外,对很多人而言,还有可能是一项任务。中国除了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国家之外,老乡、邻里观念也很重,这是受以前社会宗法制度的影响。因此就有“人情债”一说,过年回家要和所有亲戚拜年,也就是要还“人情债”。“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更加重了返乡者的经济压力。我出生在广东阳春,尽管已经在广州十八年,但每年都会回去过年。因为出生农村,对这种附带还人情债味道的过年方式深有体会。据了解,不少在外的打工者如果收入一般,除了旅途费用外,通常他要花的人情费要比留在农村的人多,能花掉他一年积蓄中的很大部分。

  李业兴认为,国人回家过年的观念将会越来越淡。中国的社会经济决定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这就导致了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节日形式。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都是以社会为单位,在公共场合进行,这和国家的市场社会有密切关系。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把养老功能逐渐转交给商业机构和政府,中国过节的方式也有可能向以社会为单位的方式过渡。同时,邻里观念的淡薄也会催化此过程。 (唐翠萍 整理)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 2010年02月05日01:35

上一条: ·春节庙会:现代金城的民俗传承
下一条: ·[红苇]为什么要守岁?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