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国记忆”保留文化基因
——访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作者:中国文化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7-28 | 点击数:7257
 

  记者:今年,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李松:首先,今年我们要启动有关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的三项调查。第二,启动中国节日志工程。中心准备在5年至7年的时间里,围绕中国的2000多个节日进行调研,内容包括各地过节的现状,并对节日的历史流变等做一个完整的记录和梳理。第三,年内完成中国民间故事数据库工作,这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间故事数据库,仅故事类型就有100多个,近6亿字。虽然中心目前条件还有限,缺钱少物,但我们有信心把以上工作做好。

 

  记者:作为一名专家,您认为当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是什么?

  李松:首先,我认为要有开放的视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要狭隘地认为仅仅是对一些文化艺术表演形式的保护,“非遗”保护要的不是一场热闹的演出或轰轰烈烈的宣传。“非遗”保护工作的真正目的,是要从我们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有价值的东西,移植到我们的社区建构中来,以致对整个人类的和谐发展有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在今天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是有原因的,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一个文化思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了几千年,但精神却没有走多远,至今仍为我们所用。例如,在现在偏远的侗族社区,那里的住房从来不用上锁,他们就是依靠传统的伦理道德去约束现代人的行为,他们的社会秩序和居民幸福指数不一定比我们大城市差,甚至可能更好。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势必将对维护世界和平有很高的价值。

  第二,“非遗”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

  以田野调查为例,我们中心只有17个人,却有十二三个睡袋,我要求中心至少保证每天有一个人在基层做田野调查。这种田野调查不是去一两天走个过场,而是要在当地做长期、深入的调研。我们现在正在做村落遗产调查,我也要和我的同事们一样,走访一两个村落,每个村落至少要待上一两个星期。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对弱势文化、边缘文化的关注与保护,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到最基层、最边远的地区。这一切注定了我们的工作很艰苦、不那么热闹,但积累的是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美国抓“文化记忆”抓了很多年,甚至连口述史都做得很仔细,和他们比我们有差距;与日、韩等近邻相比,他们要比我们做得出色,然而他们至今还在检讨自己在“非遗”保护工作上的失误。

  第三,要研究先行。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理论方面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比如,艺术分类问题目前学界争议很多,中国有400多个曲种、363个剧种,它们的一级分类是什么?民歌是应该按照年代分类,还是按题材、体裁分类等等。

  即使在“非遗”工作的微观问题上,我们也要仔细研究。比如我们每年都祭黄帝、祭大禹,谁应该是主祭人?是不是谁掏的钱多,谁的位置就可以往前排?以前祭孔子,是由其长房长孙来主祭,那么今天谁来做主祭人?各地方政府在做这些事情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招商引资和文化旅游,而做“非遗”工作的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研究,要读懂孔子、黄帝、大禹,明白我们今天要从他们身上继承什么,看清祭祀背后的意义,使这件事情做得更规范,不那么肤浅。如果这些祭祀能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同和支持,其社会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这就是“非遗”保护工作价值的一个体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7年7月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手艺创造财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下一条: ·阿来:从《格萨尔王》历史里感悟藏族人生活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余仁洪]解码立春文化基因 助推乡村文旅发展·[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闵艳芸]中国上古神话 我们的文化基因
·[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老祖的声音》·河南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邢莉]民俗文化的属性再认知与文化基因的传承·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
·文化部部长: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抢救文化命脉 探索科技数典
·翁敏华:教材“减负”莫拿古诗开刀 文化基因还须心口相传 ·业界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 呼吁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
·[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中国节日志》首批10卷编撰完成
·国内首个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建成·让民族文化基因重焕光华:“十一五”非遗保护工作回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