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邢福义]说“广数”
  作者:邢福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9 | 点击数:7113
 

  (三)广数形式的应用

  不同的广数形式,各有自己的应用场合。制约其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各个形式本身所蕴涵的语义。比如“四方”和“四面”,“四方”泛指四方各处,“四面”则泛指某一定位点的周围。正因如此,可以有歌词“走四方……一路走一路望故乡”,却不能说“走四面……”;反过来讲,可以说“茂生心不在焉地四面看看,对众人点点头”(陈世旭《将军镇》),却不能说“茂生心不在焉地四方看看,对众人点点头”。又如“四海”,泛指全国各处,跟“四方”的泛指含义基本相同,但是,“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见《辞海》),正因如此,可以说“四海之内”,却不能说“四方之内”。

  另一个方面,是各个形式在语用上的选择需求。以“八方”来说,比如:“双拳不敌四手,两眼难顾八方”(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不好说成“双拳不敌四手,两眼难顾四方”,这是因为前边已经出现“四”字,后边选用“八”字句子才有变化,不致重复呆板。又如:“男儿志在四方”(陈忠实《白鹿原》),一般不说“男儿志在八方”;“老子一病入了土,娘改了嫁,剩下祖父拖着我吃八方(乞讨)”(陈世旭《将军镇》),一般不会说成“祖父拖着我吃四方”。这是由于语用上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用法。“八方”翻一倍,便成为“十六方”。这是个现当代为了特殊需要而采用的泛指形式,也表示各处。比如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唱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排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是由于唱词是五字一句,用“十六方”才协调。

  不同的广数形式,又有共同的应用目的。

  除了某些形式有时表示定指,任何广数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用来泛指广数。那么,泛指的广数,广到什么程度?这要看广数形式的使用语境。总的说来,是泛指特定语境中特定范围内的时空。一般泛指空间;偶尔也泛指时段,比如前边提到的“八辈子”。

  有的时候,广数形式可以泛指极为广阔的范围,不仅可以泛指普天下,甚至可以强调无边无际。在广数形式的前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相关的词语。比方说,相关词语有时用“广、远、旷”之类。例如:故广延四方之豪俊。(《汉书》卷五十六)梁王昔爱才,千古化不泯。至今蓬池上,远集八方宾。(唐·韦应物《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元稹《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前例用了“广延”,中例用了“远集”,后例用了“旷望”。又比方说,相关词语有时用“天下、天地”之类。例如:秦地天下枢,八方凑才贤。(《乐府诗集·白马篇》)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晋书》列传第十三)德配天地,光被八极,功垂于无穷,名传于不朽。(《陆贾新语》辅政第三)前例出现了“天下”;中例不仅用了“广收”,还用了“周遍天下”;后例出现了“天地—无穷—不朽”。再比方说,相关词语有时用“无边、无际”之类。例如: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唐·韦庄《泛鄱阳湖》)一点英雄气,四顾浩无边。(《全宋词·寿丘月林》)四望浩无际,沉忧将此同。(《全唐诗·早发杭州泛富春江寄陆三十一公佐》)前例出现了“无边”,中例出现了“浩无边”,后例出现了“浩无际”。

  当然,强调范围之广阔宽泛不一定要有照应语。“四X”和“八X”对照使用,便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恩流八荒,德溢四海。(《盐铁论》贫富第十七)施张四维,缔制八宇。(《宋书》卷九十七)前例,“八荒”和“四海”对照使用;后例,“四维”和“八宇”对照使用。特别是,有的形式,比如“四海”,本身就能突显广阔宽泛的意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见于上古文献《论语·颜渊》的句子。后来,不管在哪个朝代,使用频率都很高。到了现当代,“四海”成了一个极有表现力的说法。前些时,新生入学进行军训,在操场上意气风发地高唱《一二三四歌》:“一杆钢枪交给我,二话没说为祖国,三军将士苦为乐,四海为家,哪里有我哪里就有一二三四战士的歌!”“一条大路多宽阔,二月春风拂面过,三山五岳任我去,四海为家,哪里有我哪里就有一二三四战士的歌!”听着听着,深受振奋之余,不由得惊叹起汉语数字的美与奇。四海为家!新时代的战士,心怀伟大祖国,气盖万里河山!

  汉语中,数字的运用富于民族特色,充满着浓厚的泥土气息,反映了华夏民族的传统宇宙观、美学观和民俗观。汉语的数字文化现象,有时犹如霁月彩虹,有时却又扑朔迷离,引人探奇。这是一个大题目,可以写成大部头的著作。本文讨论的,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仅此而已。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9-05-18 07: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琛发]从南洋跨海看文化的中华
下一条: ·[陈勇]谁,偷走了谁的历史?
   相关链接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
·[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
·[高静]架桥求花:中韩祈子仪式的对比研究·[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冯智明]沟通阴阳与修“阴功”:红瑶架桥仪式及其人观研究·[沈婉婷]昆仑山与须弥山:中印宇宙观神话的比较研究
·吴乔 著:《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花腰傣的亲属制度、信仰体系和口头传承》·[色音]萨满教的观念体系及其特征
·[讲座研讨会]“少数民族哲学—宇宙观研究及其人类学意义”(中央民族大学11月22-23日)·[叶舒宪]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