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李公明]吃,就是……权力与自由
  作者:李公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7866
 

  兼艺术家、金匠、厨师和宴会主持人于一身的尼科拉·弗莱彻的《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李响译,三联书店,2007年9月)没有多少食物考古学的色彩,更像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人类宴会史;相同的是,她同样肯定通过宴会看到的是我们的政治、传统、文化,看到人类的成就、慷慨、野心和想象力——无论出于何种视角,“人们值得付出一生去发现它们”。那么,“当你和你兄弟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享受这段时光吧”!

  比马丁谈宴飨的权力象征、社会网络更为直接地指向“吃”的政治学、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学教授S. W. Mintz的《吃:Tasting Food,Tasting Freedom》(林为正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它的副标题“美味即自由”隐含着在摄食行为中必然地包含有对权力的选择、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自由的感受等内在的意义。作者同样运用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但更闪烁着伦理批判与政治斗争的光芒:食物与各种权力的关系,糖、茶与英国工人阶级……他对十六至十九世纪加勒比海地区奴隶制度的研究是以食物与自由的内在关系为中心,对英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研究是以蔗糖取代蜂蜜的变化为中心,又在糖的食用中看到了道德批判、个人主义、浪漫主义等思想史论题。

  马文·哈里斯作为著名的文化人类学专家,他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叶舒宪、户晓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7月)以“人类是一种杂食动物” 入手,展开了丰富多彩的饮食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研究。他的研究结论之一,是指出欧洲人或美国人不吃昆虫不是因为它们脏和恶心,相反,它们之所以显得脏和恶心是因为人们不吃它们(第169页)。作为以好吃昆虫而著称的粤人,我很理解并赞同马文的研究成果。

  以知识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而论,自称是“研究日常生活的人类学者”的玛格丽特·维萨的《一切取决于晚餐》(刘晓媛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5 月)的确堪称为“令人着迷的知识仓库”。虽然作者只选择了玉米、盐、黄油、鸡、大米、莴苣、橄榄油、柠檬汁、冰淇淋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所汇聚的学科资源极为广博,这些浩瀚的知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核心问题:社会如何通过食物塑造了自身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与维萨的《晚餐》相反,马克·科尔兰斯基的《鳕鱼》(韩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独沽一味,作者在一条鳕鱼中看到了战争与革命,看到了探险家、商人、诗人、渔夫和美食家六个世纪以来的鳕鱼菜谱,简直就是一部以鳕鱼为视界的世界通史。我相信吃过鳕鱼的人很多,但是很少人知道鳕鱼与维京海盗、美国革命、法国小说的关系,似乎只要知道鳕鱼最好吃的地方是它的鱼头两侧如扇贝大小的肉片——俗称鱼舌——就足够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09-4-19 2:44: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曹幸穗]犁与文化
下一条: ·[何明修]革命的节庆,节庆的革命
   相关链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毕雪飞]东渡的传统:作为方法的牵牛织女传说
·[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户晓辉]民俗学如何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梁达平]来自英国的村镇经验·[张晨]“圩”场情感交融的历史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方经验
·[陈立仁 李铁琦]地方小吃民俗在抗疫新态势下的传承创新·[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萧放 贾琛]70年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经验与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