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姚力]我国口述史学的困境与前景
  作者:姚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07 | 点击数:15732
 

  发展我国口述史学的第二个困境是口述史学科定位不明,由此造成了目前学术界对口述史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学术规范无所适从,进而阻碍了口述史学科的建设进程。就近年国内出版的口述史著作和进行的口述史研究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带有社会学、人类学倾向的口述史。孙立平、郭于华等主持开展了“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该计划已经进行了8年之久,选取了河北、陕北、四川和东北4个村子进行口述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并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如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等;张晓《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和钟华主编《大山的女儿:经验、心声和需要——山区的妇女口述》、余未人《走近鼓楼——侗族南部社区文化口述史》等书籍都以少数民族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记录了形态各异的文化形貌。这些口述史研究和著作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较少有历史的线索或脉络,常常以事件或人物的片段构成,目的是以口述史为研究方法走入田野,阐释口述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

  第二,立足文学的口述史。张建伟《男人之隐——四十岁男人生存现状访谈实录》、孟晓云《非隐私访谈录——成功女性的独白》、老威《中国底层访谈录》等作品属于这一类,其特点是文学性较强,著者多为文学作家,目的是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人生形态。此外,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引入了口述史的方法,李辉《摇荡的秋千——是是非非说周扬》,贺黎、杨健《无罪释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郑实、傅光明《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等,作品兼具文学和史学双重的研究价值。

  第三,自传体口述史。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黄药眠口述自传》、《舒芜口述自传》、《文强口述自传》、《李锐口述自传》等“口述自传”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先后推出了《风雨人生——萧乾口述自传》、《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等“口述传记”丛书。这些著作尽管成书过程中有他人的采录,但以口述者个人回忆和讲述为主。传主娓娓道来,讲述他们亲历的一段显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第四,政要人物口述史。当代中国研究所采制的《共和国要事口述史》、《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从“童怀周”到审江青》、《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以及近年来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先后发表的宋任穷、李德生、廖汉生、赛福鼎、陈锡联、邓力群、袁宝华、阎明复、李尔重及汪东兴、吴德等人的回忆性文章。鲁林等主编《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口述实录》等著作。口述者多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决策者或参与者,他们的口述史弥补了国史或党史研究史料不足的问题。

  第五,普通民众口述史。钟少华《早年留日者谈日本》、定宜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张健飞和杨念群《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李小江“20 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等著作,著者多是历史学者,他们不仅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而且也都或多或少受过西方口述史学的影响,在我国大陆较早地开展了口述史的实践和研究。出于这样的学科背景,这几部著作更多地体现了口述史学的规范,书中既写明了访谈时间、地点、访谈者与受访者的姓名,又以文献为向导,“文野互补”,并辅以人物和实物照片、往来书信、“大事年表”等,因而它们获得了学界的较多赞誉。

  比较上述五种类型的口述史我们不难看出,前两者虽用口述史之名,但并不把口述史著作作为最终产品。制作口述史的目标也不只是存留历史或澄清历史事实,而更多地是把口述史看成一种方法或手段。研究者一般不深究口述资料的真伪,也不严守历史学的规范,甚至并不在乎口述者说了什么,而是关注他以什么身份在什么场合与谁讲的,为什么这样讲,讲的背后有什么文化意义。而后三者则是以记录历史或研究历史为出发点,口述史著作的撰写除依据口述者的讲述外,还要查证大量文献档案或访谈相关人士进行补充和互证,最终呈现给社会的是文字记载的口述史文本,同时还要将录音磁带或录象带保存好,让历史以文字和声音两种载体传递给后人,从而体现了“历史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性”[7]的史学特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现代人的乡土情结
下一条: ·[访谈]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