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桑德诺瓦]关于《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桑德诺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5 | 点击数:13278
 

【器乐音乐】一般只用于东巴教道场仪式或诸如驱鬼、跳神、作法等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仪仪式之中。器乐音乐通常不用于东巴祭司唱腔的伴奏,故民间素有“歌乐不同步”的说法。即“歌时不舞,舞时可歌;歌时不奏,不奏不舞”。没有伴奏的原因极为简单,因为东巴祭司所唱诵的内容全是东巴经典,他们一般均需要手拿经典边看边唱,手自然难以“解放”出来兼顾伴奏。偶尔,有的东巴唱腔也加入了简单的伴奏形式,例如大祭风仪式中《鲁般鲁饶》唱腔的伴奏乐器用一件自制的羊皮大(法)鼓,该仪式中《冲巴寄》唱腔

的伴奏乐器则是用一只板鼓。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谙熟东巴经典(几乎能背诵)的大东巴中。但从东巴教的发展历史看,早期(产生经书以前)的东巴唱腔大概应有简单的伴奏仪式,这个假设我们可从流传至今的东巴《神路图》(见图1)、东巴象形文字以及其他绘画作品中得知。

器乐音乐之东巴象形文字一览表(表2

注:表1、表2均选引自桑德诺瓦著《纳西族音乐史》第353638页,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  东巴《神路图》

二、勃拾细哩

勃拾细哩——纳西族民间俗称“别时谢礼”或“白沙细乐”,它也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

1舞曲——有《跺蹉》、《卡蹉》、《老麻蹉》等。

【跺蹉】汉语意为“赤足舞”。“跺”为“赤脚(足)”之意;“蹉”是“跳”,引伸作“舞”。此种舞蹈最早源于纳西族“桑尼”巫师及其驱鬼、招魂、除病消灾和祛邪活动中的巫舞。它通常是带有某种巫术行为和性质的跳舞。除赤足在尖锐的瓦砾或碎瓷片上跳跃外,有的桑尼巫师能口含被火烧红的犁铧,舌舔被火烧红的钢刀,能进行赤足登刀梯或在沸滚的油锅里捞东西等令人瞠目的表演,以示驱逐鬼怪的勇气与决心,用此来喻示为亡灵返归祖宗的道路扫清障碍。这也是为何在“勃拾细哩”中吸收并保留此种舞蹈的因由。

【抗蹉】汉语意为“弓箭舞”,也有人将其译作“战争舞”。“抗”意为“射”、“射箭”,“蹉”意同前。这种舞蹈最早源于东巴祭司在“美比”(祭天)、“核拉勒扣”(祭风)等道场仪式中不可缺少的舞蹈。

东巴舞及“勃拾细哩”中均以此喻意射杀敌人的战争经历,并也借此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此种仪式纳西语称为“靶达”(意即射靶子)。总的看,上述两种舞蹈如与东巴舞作比较,虽已失去了不少昔日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音乐也产生了一些变异,但借助此种舞蹈表示威慑、驱赶妖魔鬼怪的决心,向众神表示自己(活着的人)的虔诚意志的内涵至今仍存。

2歌曲——《阿丽丽构及泊》、《三思吉》、《幕布》、《抗磋-挽歌》等。

【阿丽丽构及泊】汉译应为“规劝亡魂离去的歌”。以往均将其译作“美丽的白云”,笔者认为这是不适宜的,因为歌词始终与“美丽”、“白云”等词意无关。歌中唱道:

原词:

意译:丽江上空的亡魂啊,

丽江上空的游魂,

请从浓厚的云层中间离去,

魂随鹤,鹤随魂,

飘去了,不再返回来!

“阿丽丽”不能译作“美丽的”。在纳西语中,“美丽的”应读作“知”或“娄”。在纳西语中,“阿丽丽”不通美和与之相关的任何语(词)意。通常,它只作为衬词在民歌中使用,或特指地名“丽江”。

“构”在纳西语中指“魂”或未经超度的“亡灵”,古语里还指一种徘徊于人间与天堂之间的游魂,亦特指北方。

“及”在纳西语中是“走”的意思,其发音有别于“基”(即“云”)。

“泊”在纳西语中为“解”、“劝解(导)”,其音亦通“白”。

因此,“阿丽丽构及泊”直译为“丽江亡魂走劝”,意译只能作“规劝(丽江)亡魂走(离)去”,故引伸为“规劝亡魂离去的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田茂军]湘西苗族剪纸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
下一条: ·[杜建华]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
   相关链接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杨杰宏]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
·[杨杰宏]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杜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东巴文化的当代生态变迁
·纳西·日月之境:祭天法祖的信仰生活·[杨杰宏]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纳西族东巴经典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发现云南九十年”名家讲堂开讲
·[和少英]浅论藏文化与纳西文化之交汇·探寻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文(图)
·[祝勇]西方东巴文化研究鼻祖洛克:中国形象自他扭转?·[李敏]我国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概述
·[杨杰宏]“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视野下的纳西族民俗研究·[斋藤达次郎]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
·[陈烈]英雄史诗《黑白战争》主题思想的形成·纳西族“东巴纸”被炒作 真正的传承人被边缘化
·[葛芸生]我读《神路图》·从李庄到丽江:一个学者的东巴寻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