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阿兰·邓迪斯]伪民俗的制造
  作者:(美)阿兰·邓迪斯   译者:周惠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3 | 点击数:20469
 

詹姆斯·麦克菲森(1736~1796)于1760年出版了在苏格兰高地收集到并由盖尔语译成英语的《古诗片段》(Fragments of Ancient poetry collected in the Highlands of Scotland and Translated from the Gaelic or Erse Language)。紧接着在1762年发表《芬歌儿:一首古英雄叙事诗》(Fingal:An Ancient Epic Poem),1763年发表《贴莫拉》(Temora)。1765年这些作品被收进《莪相作品集》(Poems of Ossian),同年比肖普·珀西(Bishop Percy)的《英国古诗选》(Reliques of Ancient English Poetry)面世。很快它们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塞谬·约翰逊(Samuel Johnson)经过一些“田野”调查,1775年发表《苏格兰西方诸岛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ern Islands)指出,麦克菲森只是找到了古典诗歌的一些片段,诗歌的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组合而成,却以来自于传说示人。④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姆(David Hume)(1711~1776)是卷入莪相之争的人之一。他也写了一篇短文《关于莪相诗歌的真实性》(Of the Authenticity of Ossian’s Poems)表达他的疑问,⑤但由于种种个人和政治原因这篇短文直到1864年才发表。⑥1763年在写给雷维伦德·修·布莱尔(Reverend Hugh Blair)的信中,(布莱尔于同年写了《评〈莪相作品集〉》Critical Dissertation on the poems of Ossian,为麦克菲森声辩其作品并非伪造等等),休姆要求证据而不只是相信,“这些证据不应是尚在争论的东西,而是证词”,⑦并且这些证词中应包括口头传说的资料。休姆坚持对可证实口头材料的要求将争论推进了一大步。①

对可能存在的盖尔莪相诗人原始资料的详尽研究表明,麦克菲森虽然引出了苏格兰高地口头传说的真实源流,但他并没有忠于原始资料。诗的破格和他对盖尔方言词汇明显错误的理解,使作品与原来的口头风格相去甚远,显出了文学的混杂。②麦克菲森对一首首民歌的不同版本进行综合成书,并且自由地增删。经麦克菲森改写之后,生动的歌谣变得“拗口不连贯”,还有人说:“麦克菲森似乎可以说独创性地改编了原始素材,但同时他也失去了故事的大部分。作品内容变得晦涩……经常地,很难令人将故事读下去。在他的讲述中,故事失去了它原有的悲剧性、动人之处和崇高品格,几乎失去了它所有意义。”③对莪相资料进行了最全面研究的作者则评述道:“看来,跟麦克菲森其他著作一样,要想判断哪里是有意篡改哪里是想忠实记叙却判断失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④

往好的方面讲,看来麦克菲森确实是收集了口头传说的碎屑,但是他假定它们是一首古老史诗,并据此尽力将它们组成一个统一有序的排列。⑤他的素材有些是口头片断,有些是手稿材料。⑥然而,正如一位注释者所说:“在他的绪言和长篇导论中,麦克菲森并没有向读者解释清楚,史诗是由一些片断组成,而这是他的作家朋友们都心知肚明的;不仅如此,他还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是将所发现的东西原样呈现给读者的。”⑦有资料显示麦克菲森在1762年的几个月中确实向出版商展示了他现场记录的“原件”,用来与存疑者核正。⑧然而,麦克森并没有将这些原件全文印发。

如果说伪民俗是“打着地道的民间传说的旗号,通过假造和合成出来的作品”,那么麦克菲森的莪相诗就是最早成文的符合条件的伪民俗作品之一。但同时这件伪民俗作品显示出了它不可估量的影响。且不论莪相是伪民俗还是真民俗,它激起了全欧洲平民对诗歌的兴趣。18世纪新古典主义只是指向古希腊和罗马的正统典型艺术。而从苏格兰高地引出口语诗歌的源流意味着,史诗不仅来自古代,同样可来自现代未受教育的农民。对高尚的野蛮人的颂扬也来自于他们。并且由此开始出现浪漫主义、尚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一种奇特融合,它们在19世纪盛行,并将一直相携发展,直到将民俗学提升为严肃的学术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出现。

提及民俗科学的创立,我们不能不提到格林兄弟。他们被看成是民俗学研究的先锋人物。他们收集并出版德国民俗,由此引发了一场实质性的智力革命,激励着在许多个国家里热望成为民俗学家的人们不断收集他们本地的传说。1815年雅各布·格林(1785~1863)发了一份关于怎样收集口头传说的特别建议的通告。他概括道:“首先,我们应该忠实而准确地从讲述者口中得到每一细节,尽量采用他们的原话,不要捏造或添加……”在此之前,1812年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 und Hausm,rchen)第一卷序言中,格林兄弟声明:“我们已尽力将这些童话原汁原味地奉献出来,……没有环境的添加,没有修饰,也没变动……”但格林兄弟并没有做到他们所宣扬的。因此,格林童话第21篇《灰姑娘》(Cinderella)在1812年的版本,到1819年即7年后就被按照黑森(Hesse)的三种译文扩展和改写了。格林兄弟,特别是威廉·格林,开始结合各种译文写成合集,并按需填充细节或重新讲述比原文更“简单而纯粹”的故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述评
下一条: ·[武文]民俗叙事方式与民俗学话语系统
   相关链接
·[王天鹏]中国民俗学70年: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民俗变迁刍论·[毕旭玲]“伪民俗”判断之判断
·[王杰文]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新走向?·文化部:坚决制止非遗中的“伪民俗”
·[王霄冰]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