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安德明]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7 | 点击数:12734
 
在美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领袖人物理查德·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就认为,倡导应用会使民俗学学术的纯粹性受到玷污,从而给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的阻碍。在多尔逊看来,美国民俗学之所以长期未能在学术界和公众心目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同大多数的人普遍对它怀有一种误解有直接关系。这种误解就是:一直把民俗学当作只是关于离奇、虚幻事件的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不是一门严肃的学问。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则在于“美国的民俗学研究已经被业余爱好者、艺人和骗子所污染。因为’民俗学’这个词汇被应用到了如此广泛的领域,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以民俗学者自居……”他为此专门发明了“伪民俗”(fakelore)这个词语,用来特指那些有意把“民俗”渲染成怪异、乖巧的人为现象的做法,并以此把作为严肃的学术研究的民俗学与之区分开来。对于多尔逊来说,提倡民俗的“应用”或“通俗化”与伪民俗一样,都是同纯粹的学术研究相对立的,因此必须予以抨击和摒弃。
尽管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应用民俗学却并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在与正统的学院派学者的论争当中,它不仅日益增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也为整个民俗学的学科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发展契机。1971年在匹兹堡举办的美国民俗学会年会上就涌现出了一批关于应用民俗学的论文,其中的一大部分,稍后都收入了《民俗论坛》Folklore Forum)作为当年该杂志的一个专号发行出版了。这其实可以看作是这门分支学科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标志。对于民俗学学术视角的转型以及公众民俗学本身的价值等问题,鲍曼曾敏锐而精到地做过这样的概括和总结:
可以说,我们正在不得不认识到,社会不再为我们提供那种奢侈的、对实际应用没有参考意义的’纯学术’,也可以说,我们正在认识到,理论和方法这种学院派民俗学者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也可以被应用民俗学所发展,后者为检验各种方法和理论假设并吸引人们探讨新的问题提供了诸多的机会。
今天,公众民俗学已经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美国民俗学界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关于“纯学术”与“应用”之对立的争论,却仍然在持续着。有学者甚至认为,当前“民俗学”这一术语之所以贬值以及民俗学这门学科之所以未能获得较大发展,同民俗学者离开纯学术的研究而转向公众领域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争论和批评,在不断给公众民俗学带来挑战的同时,客观上却又成了促使这一分支学科乃至整个美国民俗学不断反思自我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二、公众民俗学的具体实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民俗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今天,美国民俗学会所属的各个分支部门中,最大的一个分部就是公众民俗学部,而该学会中大约一半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公众民俗学者。
所谓公众民俗学者,通常指的是那些主要在艺术委员会、有关历史的社团组织、图书馆、博物馆、非盈利性的民间艺术或民俗团体等机构工作的民俗学者。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与传统艺术家及社区的合作来展现其文化形态。其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通过研究与写作来描述和阐释民间文化;教育学生认识、尊重并进一步研究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制作媒体资料和主持表现传统社区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展览和节庆;创立公众政策及市场条件,从而对同传统文化之延续息息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应用产生影响;与地方学者合作以帮助他们对其文化进行调查和立档处理等等。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大学老师又是公众民俗领域的工作者,这两个领域实际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部分的公众民俗学者是在大学接受的学科训练,他们又通过向公众传授民间文化知识、提高大众对于民俗的欣赏能力,把专门的学问同普通观众连接了起来。
30多年以来,公众民俗学者在组织节日、展现社区文化、帮助地方社区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著的成绩。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其中一些比较有名的案例。
史密森美国民间生活节(Smithsonian Festival of American Folklife)创立于1967年,至今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民俗节庆活动。对于其他许多在研究基础上展现当代鲜活文化传统的节庆活动来说,它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范式。这一活动曾培养了大量的公众民俗学者,他们都是在这里得到训练之后,走向其他相关的工作领域的。这一节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现和强调人所共有的交谈能力和相互理解能力。节日期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地方学者以及史密森学会所属各博物馆的馆长,都会在相互之间或面向公众进行演说。多年以来,这一节日中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包括这样四个方面:音乐舞蹈表演、职业领域的民俗生活(包括工作技艺的表现)、工艺品展示以及饮食习俗(即对区域性、民族性菜肴的准备过程进行展示)。节日中的许多活动都鼓励观众的参与,比如学习各种手艺、唱歌、跳舞、品尝传统食物、同出席节目的人士交谈等等。为了给被表现的传统创造一个实际的环境,这一节日还包括了一条从华盛顿纪念碑到国会山的赛马跑道、一个用40英尺高的竹子和纸质形象构造的印第安人的村子、一片日本的稻田、和一个新墨西哥的土砖市场。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民间生活节曾经汇聚了16千多位音乐家、艺术家、表演者、手工艺制作者、普通劳动者、厨师、故事讲述者和其他各种人士,在国家商业广场展示他们的技艺、知识和体现社区传统之创造力的美学思想。今天,这一活动已经吸引了来自54个国家、美国各地、大量的民族团体、100多个印第安人群体以及大约50种职业领域的传统文化的承载者的参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萧放/陈纹珊]中国民俗文献史的整理与研究综述
下一条: ·[吕微]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