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邓启耀]老百姓的图像史记
——当代中国纪实摄影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15984
 
 
 2. “下位”的视角 
 
长期以来,摄影与生俱来的纪实性一直被不同的人实践着。把镜头对准当下的、周围的和自身的真实,对准民间的、日常的和多样的生活细节,是当代纪实摄影的大趋势。中国社会再次进行重大转型转眼已过四分之一个世纪,如何记录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25年来最大的纪实摄影展《中国人本》,从一个比较民间化的视角审视和集中展示了这段历史。这个展览广集数百中国纪实摄影名家作品,旨在通过影像的方式还原中国人的本真生活情态,以丰富、自由和多态的个人化视点,广泛而真切的细节,反映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提供中国式的人情场景,表现一个大时代的人文内涵。[2]
 
是的,再没有比一个处在转型期的社会有那么丰富复杂的时代影像资源了。
 
最深刻的转型,反映在以1978年为转折点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运动。为了理解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极其重要的转型期,《中国人本》的策展人以1978年为标志,选择了这之前的部分作品作为参照。从幸存的片断影像中,我们回顾了5070年代一段亲历的历史。对于其中某些让中国大多数人不堪回首的往事,许多人宁肯选择遗忘。不到两代人,那个时代的许多影像已经佚失,仅存的也要加不少说明和注解才能让后人看明白了。虽然这些影像不可避免地散发着那个时代“虚拟影像”的气息,但我们还是看到,“纪实”作为摄影与生俱来的品质,总是顽强地从各种“创作原则”和“指令”中露出本真的面目。即使是地道的造假摄影,如“卫星田”的麦穗上可以坐一个人、深耕翻土翻到一人那么深等等,也双面镜一样反射出另一种真实――在那样的年代,人竟然可以如此的造假!
 
能够拍摄并保存这些影像的人是不可能多的,一是年纪,二是机遇――一种在那个年代几乎不可求的机遇。因此,谈到这类照片就不能不提的一位作者是李振盛。不像那些随时代“运动”沉浮的摄影师,李振盛的幸与不幸都在他始终参与、记录并保存了一段震惊世界的历史。在那个年代,与崇高的虚幻投影连体的,是被扭曲的人性本相。通过广至大规模群众集会、批斗会和集体虐待运动,微至个人和家庭的极端信仰及其种种近乎变态的“献身”行为,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人民”提供了一面自视和自省的镜子。著名纪实摄影家侯登科解剖道:“曾几何时,‘人民’还是神圣崇高的理念!它随机于政治和权威,既可在翻手为云中具体为群体的疯狂,也可在覆手为雨中抽象为个体的虚无,以‘人民的名义’实施非人于人。这个时期的‘人民’,就是不与人们的个体存在认同,仿佛个体只配做‘人民’的注脚,或者干脆就是‘人民’的奴隶、役从、杀手、倡优,也就难怪人民造孽受罪自虐自找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过错(虽然权威的过错也是人的过错),确是当事人的过错。错就错在从我们的先人到我们(但愿后人好些),习惯上不把自己当人纳入‘人民’,少有独立的历史条件或人格条件。”[3]这是一种“下位”的反观角度和反省角度。遗憾而且危险的是,不是所有的“当事人”都具有这种可贵的角度。许多人选择回避,企图让记忆剥离,却又不可能真正回避或剥离――不是从记忆上剥离,而是从灵魂深处剥离。我很难忘掉李振盛那组红卫兵剃“走资派”阴阳头的系列图片,那位挤不上前动手的弱小少女,最终以往被斗的老人脖子里塞碎发使他难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革命”愿望。李振盛图片的巨大价值在于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反思历史决不是少数人的事。他的影像叙事是连续性的,被拍摄对象的时间跨度长达几乎半个世纪。绝的是他居然能找到几十年前的被拍摄者,让当事人和他的老照片一起合影。比如当年慷慨激昂、全身挂满领袖像章的军人和现在身体发福、神态平和的干部判若两人,当年由于拥有两块手表被批斗的“走资派”现在心安理得地站在塞满名酒(别人送的)的酒柜前,当年带红卫兵砸抄寺庙的“反水”和尚依然油光水滑、拿着手机运筹帷幄……当历史镜头和现实镜头再次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种更加意味深长的隐喻。
 
198090年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最有意味的20年。许多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告别构图完美的“摆拍”,走向街头去抓拍那些过去不屑一顾的“非主流”影像的。这种影像在优秀的摄影家那儿,同样可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题材。安哥连续出版的两本书:《生活在邓小平时代――视觉80年代》和《生活在邓小平时代――视觉90年代》,[4]即是用摄影记录的改革开放20年转型期中国社会百态。不拍风云人物或转瞬即逝的流俗影像,他拍老百姓。不慌不忙,不张不扬,都是你我天天都见的东西,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经历芸芸众生经历的东西。读他的两本书,我读出了当代人类学的意味,那就是某种民间的或“下位”的视角,混迹于“我者”当下状态的叙述。
 
一位他的同行在比较了其他人也是那个年代的作品后,这样评价安哥的摄影:
 
 ……看(某些)记者拍摄的8O年代,发现里面充满了这样的图片:反映农村改革成果,便是一张农民挑担下船去卖菜的照片;反映人民生活富裕了,便是一张房中摆了一台电视机场面的照片。在8O年代,摄影记者大多用这样图解式的照片反映伟大的改革开放,我们看不到人物的感情、心灵的震颤、生活的趣味,更少见能把老百姓面对变迁时的微妙心理刻画出来的决定性瞬间。而安哥是成组拿出来的。相比之下,我要说,安哥在摄影记者中是先知先觉的,是出色的。这种先觉,是因为他立场的正确,即老百姓的立场,而非居高临下的眼光,还因为他自然活泼的天性。他是个有人情味的好玩的人,他就以这种性情走入百姓,用相机享受生活的快乐、朴实,与此同时,他没有注重或留下那些偶发事件或建筑、庆典这类东西。事实证明他的选择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怎样去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就应该这样记录,从老百姓的脸乃至眼神里去看。其实领袖早就教导过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去拍摄普通人的普通感情,我们会错过历史,我们会失职。[5]
                                   
 
摄影家颜长江说出了纪实摄影的重要特点:走入百姓,从老百姓的立场,从老百姓的脸乃至眼神里去看。任锡海、林永惠、韩磊、李楠、萧云集、叶健强、王彤、谢海涛、宋布军等一大批纪实摄影家,都试图在自己的身边以一种随和的心态去观察和体认生活本身,寻找那些特定的、往往容易被忽略却又能永恒的东西。[6]正如海南摄影家黄一鸣说的:“拍摄照片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表现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现状,表现身边的普通老百姓,表现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方方面面。”[7]他们拍摄的劳动者、市民和各种小人物影像,记录着百姓眼中世态炎凉和他们经历的岁月沧桑,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英雄主义。
 
当然,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谓“历史感”,常常是通过时间的消逝来诉说岁月沧桑的。黑明的知青题材,看似怀旧,但你稍凝神,却会在荒诞的影像组合中发现一种具有历史感的黑色幽默;再回味,是无限的辛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邓启耀的博客 2007年10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影片目录(1957-2002年)
下一条: ·[马昌仪]山海经古图与中国以图叙事传统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孙冬宁]画中有戏
·[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