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惠嘉]文本: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
  作者:惠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04 | 点击数:5380
 

  三 言即是行

  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在一篇长文《原始语言的意义问题》中,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他对于语言的认识:“语言的原始用法是协调人类活动的纽带,它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是行动的方式,而非思考的工具”8;并且特别强调,“尽管所讨论的例子取自原始人的生活,但是,迄今所讨论的每个语用个案,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确切对应的范例。”9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只有在一个文明社会某些非常特殊的用法中,而且只有在最高级别的语言使用中,语言才会被用来架构和表达思想……将语言视作体现或表达思想的手段,只是对其功能中衍化程度最高和最专业者的片面认识”,以此,对于一般语言的本质性认识应当把语言理解为“一种行动模式(a mode of action)”10,而非“反映和认知的方式”11。

  在这一点上,荷兰语言学家范戴克(T.A.van Dijk)的讨论亦可为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提供支持。范戴克认为,“语篇是一种交际双方‘互动的形式’,所谓互动,就是说某个人说话不仅是说出几个具有意义的句子,而是要给对方造成一定影响,更确切地说,就是要使交际双方通过语言的使用产生相互作用。他以法庭诉讼为例,指出法庭诉讼不是说出一系列意义连贯的句子,而是实施一种真正的具体的诉讼行为。”12换句话说,言即是行,这也是奥斯汀(J.L.Austin)给出的著名论断。

  四 事件构境=文本构境=语言构境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鲍曼曾经说过的———“‘事件’,是指由文化所界定的,有界限的(bounded)一段行为和经历中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行动的一个富有意义的语境”13,那么我们大抵可以做出以下推论:

  (一)语境由人们关注的事件所建构,事件即是行为(亦即人的民俗实践)。(二)14文本以语言为存在方式,亦即一种语言性的存在。(三)15因为“言即是行”,所以事件建构语境,即为文本建构语境。又因为文本是在语言中存在的,所以文本构境亦是语言构境,在具体的语用实践中,也有学者表述为言语(speech)构境、言谈(talk)构境、话语(discourse)构境等等。至此,由于马林诺夫斯基等学者对于语言本质的变革性认识,文本的意义以及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理解。

  对此,马林诺夫斯基已有详细的讨论。他曾举过两个极为生动的例子:譬如,迷信里“不可知论者对亵渎神明之语的恐惧抑或至少不愿使用这类语词,对污言秽语的极度厌恶,起誓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显示,在语词的常规用法中,符号与所指之间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习俗。”16也就是说,特定信仰的人对某些语词的产生的情感并非来自习俗或传统,而是出于对语词所构语境的恐惧、厌恶或敬畏。

  又如,“当许多人聚在一起漫无目的地闲聊时,什么才是‘情境’呢?它就存在于这种社交氛围和这些人亲身交往的事实当中。但是,这实际上是由言语(speech)实现的,所有这类情况下的情境都是通过语词交换、通过形成欢乐合群的特定情感、通过拉家常时的你一言我一语创造的。整个情境存在于语言引发的一切。每个表达(utterance)都是一种行动,该行动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某种社会情感或者其它的东西将听者和说者捆绑到一起。语言(language)再一次向我们显现了它作为行动模式(a mode of action)而非思考工具(an instrument of reflection)的功能。”17马林诺夫斯基在举这个例子之前特意强调,自己意在通过考察寒暄闲聊来探究语言和情境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之间的关系,进而印证自己关于语言本质的看法。他指出,寒暄中的语词(比如“你好!”“嗨!”“你从哪儿来?”“今天真不错!”等等)并不是在传达符号所指,而是一种行动,一种通过语词交换建立听说双方关系,并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行动;这种作为行动的言语建构了其间的情境语境,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它不是外在的情境,而是寒暄中双方共享的氛围和交流的现实。1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彭牧]身体与民俗
下一条: ·[玛莎·布兰奇]西班牙语美洲中的民俗概念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