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传播的力量:口述、文书及图像
  作者:施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5 | 点击数:5456
 
 
  雕塑的面部虽然刻画得相当简约,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专注。这不禁令人联想起古希腊伟大的游吟诗人——荷马。或许他正在讲述英雄奥德赛的坎坷经历呢。
 
  这可不是轻松搞怪的流言八卦,而是必须恭敬传颂的祖先传奇。当时的人们对神话传说的真实性笃信不疑。被不断复述的神话,本身也极具解释力——风雨雷电、四季交替即为希腊诸神的哀乐悲欢。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黄潇潇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枯燥文书:组织与管理
 
  人类的聚居导致了文字的诞生,文字的诞生又加速了人类的聚居与交往。施拉姆如此描述聚居与传播的互动关系:「村落的出现引发了更多的传播沟通行为,传播沟通行为的激增随之促成了更多的社会制度与合作机制的建立,这些制度与机制又接着引发了更多的传播与沟通行为。这种环境孕育了文字发展的温床。」
 
  施拉姆:《人类传播史》,游梓翔、吴韵仪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
 
  再后来,部分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当人们迁入城市定居,他们便远离了简易单纯的生活,走进一个高度复杂、互动频仍的社会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纷纷在自己所拥有的器物上标示记号与姓名。「如何证明财产的所有权成为人们面临的第一项难题……城市本身则成为标记的最大使用者。由此可见,辨别所有权是城市居民普遍使用文字的第一项原因。」我们不难理解莫里斯·法布尔的断言——「文字一旦出现,城市便成为可能。」
 
  浪漫传奇可凭口述流传,哪怕情节曲折、细节繁多。但总有一些东西不好记忆、也编不成诗歌,譬如记录、计数的信息。这时,文字便登场了。「文字是古代人类用来弥补其自身记忆力不足的一种办法,而非一开始就以传递资讯为目的,记录才是它为人所需的原因。」赫拉利的提法颇为时髦——「记忆过载」(memory overload)。
 
  城市发展得过于庞大复杂,没有文字是不可想象的。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各个城邦的管理者开始将文字记录运用到日常管理、活动记录、货物储存中去。例如,当时的一块由黏土制成的「早期写字板」,其用途就是来记录啤酒的配给情况。
 
  早期写字板,黏土板,发现于伊拉克南部,公元前3100—3000,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赫拉利抱怨,人类最初的文字记录简直「无聊至极」。文字被用于各类财经文件,记录各种税务、债务以及财产的所有权。这些既非文艺诗篇,也非王族往事,毫无浪漫可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公众号2017-12-14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文化研究”
下一条: ·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
   相关链接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
·[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刘春艳]民间傻女婿故事的跨文类传播与文类互构·[林玉惠]中国珠算的民俗经济发展史
·[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