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晓峰]重阳节在日本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28 | 点击数:6578
 
  我们知道端午、重阳这两个节日都是大节,并且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一月一、三月三、七月七等作为一个完整的重数节日序列共同存在的。因此,仅仅因为它们是重要政治人物死亡之月或死亡之日就把它们从节日之中完全排除出去,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忽视了节日在时间框架中的文化意义。进一步说,一年三百六十天中的节日总是有限的,但是很难排除今后其他节日或节期不再有重要政治人物死亡。如果按照这一规则发展下去,从中国传播过来的节日体系早晚会有崩溃的一天。而我们知道,在日本古代的律令时代,节日并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良辰美景”,它是律令国家时间生活的重要标记,更是律令国家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从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律令制度,但对于唐礼的摄取则多有取舍,而节日的赏宴正被用来填充了其不足的部分。惟其如此,在日本古代的律令制度中才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新例。比如按照日本律令国家的制度规定,没有参加贺正的官员,同时也没有了参加三大节会的资格。或许正因如此,到了平城天皇大同二年,朝廷的上述政策发生了改变。这一年的九月九日,日本平城天皇到神泉苑观看了骑射表演,并发诏定今后移正月观射为重阳观射。平城天皇做这一调整的理由是:正月有元日节会、白马节会和踏歌节会这三大节会,事情已经足够繁杂。而九月天已见凉,时令上正好观射。这份诏书的后半部则重点讲的是恢复重阳节事宜:“又九月九日者,有菊花宴事,有所依而忌避,比年之间率已停止。然所谓时节者,不可虚掷,宜按依自昔所传者,设宴颁赐。”同一天还按照新的节日政策,赐臣下御酒,并颁赐亲王以下、文人以上有差。
 
  平城天皇是继著名的桓武天皇之后登基成为天皇的。在日本史上,桓武天皇一则以武功著名。在他做天皇期间,大和朝廷对东国的虾夷进行了大规模征伐;二则以大兴土木著名,建造了巨大的平安京。打仗和盖房子都是花钱的事,所以到了儿子平城天皇御宇之时,财政已经是捉襟见肘。后来为了节省财政支出,他甚至不得不临时停办正月三大节会中的人日节会和踏歌节会,最后连三月节也停掉了。因此尽管平城天皇恢复了重阳节,但在大中小三个级别的朝仪中,重阳节仅是小仪,并且在做法上也仅仅是“准三月节会”,没有在序列上正式定为正式节会。到弘仁三年加上了菊花宴,内容上好不容易可以和其他节日相仿佛,然而很快弘仁五年右大臣藤原园人提出从财政角度考虑把重阳节的宴会从节日序列中排除掉,仅只保存赋诗等部分内容。从当年九月九日史籍只载“幸神泉苑,令文人赋诗”,以及此后几年皆无重阳设宴的记载来看,这份奏章的确是一度发生了作用。直到弘仁九年后,才可以按年看到有关重阳节宴会的记载。可以说到了平安中期,重阳节终于完全植根于日本古代社会,成了日本古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朝文粹》收录的由大江朝纲于日本天历四年起草的《停九日宴十月行诏》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史料。这里不妨摘引一段:
 
  九月九日者,先帝升霞之月也。故九月之节废而经年。丹茱无验,徒传御寒之方,黄菊失时,空缀泣露之萼。朕之长恨,千秋无穷。爰洛水春游,昔日阁笔;商飚秋宴,今时卷筵。鹿鸣再停,人心不乐。词人才子,渐吞吟咏之声,诗境文场,已为寂寥之地。文王已没,文不在兹乎。宜开良燕于十月之首,以玩馀芳于五美之丛。凡厥仪式,一准重阳。主者施行。
 
  九月九日停办重阳菊花宴,是因为村上天皇的父亲醍醐天皇辞世于930年的九月。但这样取消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重阳节,在朝廷内最终会导致“人心不乐”,让“词人才子,渐吞吟咏之声,诗境文场,已为寂寥之地”。于是为改变这种局面,不得不把九月重阳挪到十月初。从这份变相恢复重阳节的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为节日的重阳节到此已经进入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之中,其地位实际上已经真正稳定下来了。
 
 
  日本古代的重阳节,与菊花密不可分。天武天皇时日本古代宫廷的宴会是否是菊花宴,我们无从考知,但后来在重阳节设菊花宴则为朝廷年中岁时活动之恒例。依据《西宫记》的记载,每到重阳,皇太子以下文武百卿会齐集紫宸殿,参加天皇主持的菊花宴。会上天皇还会召唤博士与文士们探韵赋诗。期间内膳会为天皇和皇太子提供节食,而臣下们则接受天皇的宴食。宴会第一巡酒要演奏国栖舞,第三巡则由舞姬献舞。其间还会有讲评新创作的文学作品,由内弁官宣读天皇的宣命等活动。在这个宴会上,大家都要佩戴盛有茱萸的锦囊,从花瓶中插满的菊花那里,会传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菊花宴上的诗文,多有传到今天的。以下是开篇所引纪纳言《九日侍宴观赐群臣菊花应制》一诗的序文节选:
 
  臣闻:季秋初九日者,日月并应,阳数相并之侯也。时节如旧,星霜斯新。往古来今,良宴嘉会,莫不籍野而旷其游,登山以远其望。即谓之避恶,亦宜于延年。况亦采故事于汉武,则茱萸插宫人之衣;寻旧迹于魏文,亦黄花助彭祖之术……凡菊之为功,其验大矣。跋扈于百药之首,夸张于五谷之精。飧落英者养其生,饮滋液者却其老。故谷水洗花,汲下流而得上寿者,三十馀家,地脉和味,飧日精而驻颜者,五百个岁。胡太尉之患病,刊死籍于蒲柳之秋,葛仙公之传方,塞邪窦于桑榆之暮……
 
  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有关重阳的节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镰仓时代以降,日本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开始拥有巨大的权力。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足利将军家也开始设菊花宴。而在天皇权力被彻底压制于幕府的江户时代,菊花宴已经很难维持。《后水尾院当时年中行事》记载,当时已经不把重阳当成设宴的节日,而只是举行一个向天皇三献菊酒的仪式。
 
  饮菊花酒为的是延年益寿。既然菊花有神奇的延年益寿之效,日本人便开始努力接近菊花。他们相信用沾满霜露的菊花轻抚身体,那芳香会浸染于身,并使人寿命延长。在平安时代,有人直接在菊花盛开之时,以花抚体。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菊花上覆盖圆圆的棉花团,这种棉花团被看成菊花附体。他们相信以之轻抚自己的身体,可以让人久寿。如果其时菊花尚未开放,就提前一晚上先用棉花团盖在菊花的蓓蕾上,然后九日清晨以此轻抚身体。
 
 
  说到重阳节的节日文化在日本的流传过程,还有一个重要部分一定要提到,这就是有关菊花宴由来的慈童故事。在日本典籍中,这段故事最早见于日本《太平记》卷13《龙马进奏事》。书中讲有一位臣下献龙马于天皇。为此天皇在朝中与群臣讨论“龙马不求自出主何吉凶”,其时洞院相国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名叫慈童的童子颇得周穆王宠爱,常侍于帝侧。但有一次他过玉座之侧时误跨了帝枕,以此罪被处流放至郦县深山之中。远离帝城三百里的郦县山深云暗,遍地虎狼,听不见鸟儿鸣叫,人入此山未见生还者。周穆王可怜慈童,遂将得于灵鹫山释尊那里的八句偈中普门品下的二句偈密授慈童,嘱咐他:“每天早晨参拜十方,可唱颂此文。”被流放到郦县深山幽谷之下的慈童,谨守周穆王的恩命,每朝唱拜一返。他怕有一天忘却偈语,便把它写于身侧菊花之下叶。这写有偈语的菊叶上的露水,落入旁边谷水之中后,谷水都成了灵药。慈童渴饮谷水觉得味如甘露,胜过百味珍馐,人也脱胎换骨羽化成仙。到后来天神人捧花来迎,鬼神合手奉什,虎狼恶兽不敢近身。不但慈童如此,下游汲饮此谷水的百姓三百馀家,也皆即刻病患尽消,得到了不老不死的上寿。时移物迁,八百馀年后,慈童仍旧是少年相貌,丝毫不见衰姿。到魏文帝时他易名曰彭祖,并以此术传给了魏文帝。正是因为得到这一秘传,魏文帝才以菊花之杯求万年之寿,创设了今天的重阳宴。
 
中国九九重阳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0年第12期“民俗志”栏目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韩雷]暧昧的传统节日保护
下一条: ·与传统节日同行这十年
   相关链接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张云莉 张隽波]植树节:一体多面的现代节日先行者
·[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