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覃琮]布努瑶密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觉
  作者:覃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6 | 点击数:6999
 

      二 唱密与讲密:密洛陀史诗 “家族式”的活态传唱

      七百弄地处大化县西北部,聚居着瑶(布努瑶)、壮、汉三个民族,全乡总人口18954人(2012年),其中布努瑶是主体民族,人口1027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4.20%,几乎分布于全境。从各族家谱来看,布努瑶约于明代从邻近县份陆续迁入,壮族约于明末清初从附近乡镇搬迁而来,汉族则于清朝中叶从贵州等外省因逃难迁来。七百弄是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高洼深,交通极为不便,这三个民族长期以来各居住在自已的弄场里,风俗习惯差别较大,区域性十分明显,文化上自成体系。直至1949年以前,布努瑶的传统文化在七百弄保存得比较完整,一直以来也是传唱密洛陀最为浓厚的地方,有“密洛陀的故乡”之称。

      西满屯是一个完全的布努瑶村落,离乡和村部均为3公里左右,计30多户蓝姓人家和2户蒙姓人家,近200人。蓝、蒙都是布努瑶“四大姓(蒙、蓝、韦、罗)”中的大姓,该屯的蓝氏家族,家谱记载其先祖从“地甘兰祖、兰涡祖页”逃难而来,走过了金城江长老“车长闹”,来到都安县下坳板旺龙品坳的“耶鼎耶达”,先后在保安、隆福、板升、七百弄一带不 布断迁徙,至第32代后迁到西满屯定居,在西满屯已历经5代。这里的蓝氏家族是七百弄一带密洛陀史诗传承的典型家族,尤以第34代蓝朝远为杰出代表,以蓝朝远的儿子蓝永红为优秀传承人。蓝朝远是《密洛陀古歌》项目的重要唱述人,其宗教语演唱的内容,成为甄别其他巫公或歌手的重要依据。

      蓝朝远生于1919年,从小跟着同屯的“布西”蓝卜恼(蓝永红的堂伯父)学唱密洛陀歌。长成小青年后,蓝朝远便以“东朋”(交男女朋友)的名义拜当时七百弄一带远近闻名的“大布西”蓝阿勇为师学唱。19岁那年,蓝朝远开始在大还愿中充当“布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共当过20余场的“布西”,成了当地有名的巫公和宗教歌手 “布西”是布努瑶举办大还愿活动时被请来在祭棚里唱密洛陀歌和阿申•耕杲歌的神职人员。大还愿是1949年以前布努瑶最大的宗教活动,连准备工作及其期间的多项宗教活动在内,要历时三个多月,神圣庄严,耗资巨大。举办大还愿时,一般由主家请来六路“布西”队伍,每队至少有两名以上巫公,人数为二三十人不等,充当不同的角色,在“还愿日”的一夜一天里,六路“布西”队伍要合作唱完两部史诗密洛陀歌和阿申·耕杲歌。只有在多场大还愿中,把六路 “布西”的角色都当过的歌手,才算是过了关的“布西”,也只有经历了几十场大还愿的“布西”,才有资格担当“大布西”。

      蓝永红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布努瑶巫公家庭,密洛陀传唱世家。他出生于1951年,据他回忆,从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每当半夜鸡叫时,父亲就要吟唱密洛陀。至今,他仍对父亲的夜半歌声念念不忘。

      他说:因为父亲一唱密,人们也纷纷起床了。父亲的唱密声、公鸡报晓的叫声、各家各户生火、舀水、刮锅、劈柴和人们的说笑声,交织成一支和谐动听的瑶寨晨曲交响乐。

      虽然听不懂唱什么,但蓝永红还是能从父亲歌声中反复听到的“密本洛西•密阳洛陀”的唱词。后来长大一点,父亲便要求蓝永红跟着学唱。

      蓝永红说:父亲告诉我,密洛陀是我们布努瑶最古老的母亲,也是人类的始祖母,布努瑶人代代都要有人歌唱她,纪念她。我虽然听不懂这些道理,但还是经常跟着父亲哼哼哈哈地唱几句。那时候,外公(蓝阿勇)也经常到我们家来跟父亲一起唱密,晚上我就扑在父亲或外公的怀里,央求他们讲密,第二天就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这些故事。

      1958年,蓝永红上小学。因为住校,不能每天晚上听到父亲的歌声。12岁那年,蓝永红母亲病逝。为了照顾他和妹妹,蓝朝远只好从公社钢铁厂回到我们屯做了生产队的队长。蓝永红形容“父亲唱密的歌声一下子变得低沉,如泣如诉”。长大一点,蓝永红才慢慢知道,自己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是非常凄凉的。他说:“生在我前面的三个哥哥和姐姐都相继夭折,排行老四的我成了老大。在后来的岁月里,母亲虽然又给我们家生了五个弟妹,但是因为缺医少药,生活艰苦,只剩下一个妹妹和我相伴。”直到两年后,后母的到来才使蓝永红一家逐渐恢复了欢乐。

      1970年,蓝永红高中毕业后回到西满屯务农。那时候能读到高中的布努瑶青年少之又少,同村人都觉得蓝永红没有出息,流言蜚语。蓝朝远没有太多责怪,反而用密洛陀是母道理(道理之母)来开导他,并提出既然在家就要好好学唱密洛陀歌。但是那个时候,“农业学大寨”风起云涌,蓝永红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跟着父亲学唱简单的“鬼语”。“鬼语”也叫“神话”,是布努瑶巫公或巫师在与鬼神打交道时用来唱给鬼神听的一种语言,不是布努瑶的现代交际语言,词汇量很大。只有在大还愿中反复当过“布西”的人才全面懂得鬼语言。由于白天劳累过度,蓝永红学唱古歌的进度很慢,一年之后只记住了几百个词汇。在后来的几年里,蓝永红先是到乡里的一个小水电站工地做了七年“工人”(只有工分没有工钱),后又回到西满屯做了民办小学老师,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只能断断续续地跟着父亲学唱。蓝朝远是一位“密痴”,自然希望蓝永红能够学好唱好密洛陀歌。但是,1949年以后大还愿的停办,“唱密”又被批为搞封建迷信活动,尤其在“文革”期间,不少巫公还惨遭游斗、毒打,自己也差点难逃厄运。巫公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他对蓝永红“水过鸭背”式的表现也无可奈何。蓝永红认为自己可能也会像祖辈一样,一辈子呆在西满屯。

      然而,恢复考试制度的恢复则改变了蓝永红的命运。1979年,蓝永红参加了都安中等师范学校考试并被录取。两年后中师毕业,步入而立之年的他被分配回到七百弄乡弄呈村小学任教。在这里,蓝永红有幸遇到了同事蓝正录。蓝正录比蓝永红大20多岁,是七百弄1949年前后第一代受到教育、有一定文化的布努瑶人。他热爱自己的民族,一有空就翻山越岭去搜集布努瑶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料,在当时就被人们称为布努瑶的“活字典”。蓝正录已经过世的父亲,在1949年以前也是一位有名的“大布西”。蓝正录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鬼语”,目睹过多场大还愿活动,能听懂绝大部分密洛陀歌和其他祭祀歌。两人非常投缘,经常结伴一起出去调研,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他们讨论了布努瑶的宗教信仰,认为:“布努瑶的宗教是原始宗教,因为迄今为止布努瑶只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历代布努瑶的大还愿,是用‘鬼语’最全面最完美地唱密洛陀歌和阿申•耕杲歌的场合。除此之外的其他歌唱语言‘唱密’都不全面。 ‘鬼语’应该布努瑶的宗教语言,是布努瑶的古老的歌唱语言之一。”蓝永红形容这些讨论让自己当时非常兴奋,他说: “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些问题,我也慢慢感受到了我们布努瑶的历史文化价值。”

      思想的提高带来了前进的动力。至1987年,蓝永红的足迹已跑遍七百弄及其邻近乡镇的所有村寨,采访了近十位巫公或歌手,搜集了大量的布努瑶民间古籍资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韦杨波]“刘三姐歌谣”考辨——兼谈作为非遗的“刘三姐歌谣”的保护与传承
下一条: ·[陈岗龙]《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和《琵琶记》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
·[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
·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推动曲艺活态传承的有力举措
·活态传承京剧舞台脸谱艺术·[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
·[罗柳宁]布努瑶雷公庙的文化内涵解读 ———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一·[叶建芳]人观与秩序:布努瑶送魂仪式分析
·上海朱泾花灯的活态传承·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见证民间音乐活态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