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武宇嫦]论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与动物的相关性
  作者:武宇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1 | 点击数:5757
 

       再看看中国的这类动物报恩故事:中国的这类故事和日本的有些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日本的多以表现“报恩”观念为重心,而在中国,虽然也将“报恩”当作一种美德,也讲求“知恩图报”“有恩不报非君子”,但并不像日本人那样将“报恩”看作是无条件的,中国人讲的“报恩”是以“仁义”为前提的,“施恩”正是得宝人“仁义”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中国的这类故事中,“报恩”一般只作为主人公获得宝物的合理性解释,相应地在中国,动物报恩的不同方式就不能引起人们更多注意,故事的形态就相对少一些。中国汉族的故事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朝鲜族,蒙古族的一些特点略有不同,所以此处和下文有些地方会分开来论述。

       其中,汉族的一则《船眼睛的故事》较有代表性,它讲一个船主的小长工,救了一条黄神鱼,用拭过黄神鱼眼泪的手擦眼睛,就可以看清海底的鱼群。小长工因此被抢到渔霸的家里。为了大伙的利益,他没有办法,就让母亲将自己的眼睛挖下来,捣碎,用它画船眼睛,这样就可以帮助广大渔民。很显然,这里报恩的观念比日本的故事淡化得多,围绕宝物而展开的现实生存斗争才是故事表现的重心。在印度的宝物故事中,有一些也有这样的特点。

       中国朝鲜族的这类故事和日本的特点最为接近,其报恩的观念比汉族的故事要浓重,但也并不以“报恩”为重心,而是更强调得宝人的良好品质,其中特别突出“孝”的品质观念。因此,在朝鲜族的许多故事中,很多得宝人是孝子,还有的是孝女(这点在下文相关处也时被提及)。

       朝鲜族的故事《姑娘和癞蛤蟆》中就是癞蛤蟆向孝女报恩,曲折动人。这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文化观念。“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因此中国有所谓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之说。“孝”是基于宗法意识的敬祖先与重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产生的,它是中国家国一体制度的伦理政治的基础,有的学者甚至断言“孝”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大本[2]。另外,据考察,古时朝鲜族民间就有尊老的习俗[3],有老人节并且十分隆重,它使老人们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聚在一起,历数、质问不孝顺的儿女子孙。由此可推断,这类故事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印度的动物报恩故事显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如《忘恩负义的王子》中,一个和尚救了一条蛇和一只老鼠,蛇和老鼠前世都是有钱人,因为吝啬,死后才变作动物,守着他们前生埋下的钱财,他们成为动物后开始疏财。这个故事模式在其他民族中也较常见,比较之下,笔者发现印度的这个故事中增加了蛇和老鼠前世经历的情节,所以与其说这个故事在表现报恩的观念,还不如说是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宗教观念在起作用。这也符合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

       东南亚的动物报恩的这类故事存在着与东亚、印度故事相异的特质,反映出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其特点主要从人和动物的关系上体现出来,故事中经常出现人从动物那里夺取宝物的情节。如:缅甸的《神锣》中,有个种田的穷人,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大猴子的银锣的秘密,伺机将猴子打翻,抢走了神锣,实现了很多愿望。可是由于他的贪婪,最后他又恢复成一无所有。在伊朗的故事《种蚕豆的农夫和乌鸦》中,农夫抓住一只乌鸦,逼迫它给与宝物,虽然因为屡次犯禁失去宝物,但最终仍过上了好生活。与上面的《神锣》相比,它的结尾明朗。另外,《杜安历险记》(印度尼西亚)和《伐木人和老鼠》(柬埔寨)这些故事中,得宝人的态度也明显积极主动。东亚的故事中则普遍是动物自觉报恩、主人公无意得宝的情形,人和动物的关系较为自然和温和。可见,在人和动物的施受关系上,东南亚、东亚和西亚三者间又存在着差异。

       二、动物充当帮助者,使主人公得到宝物

       在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获取和动物相关的第二种情形是动物充当帮助者,使主人公得到宝物。这类情形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主人公得宝的过程中,动物给予关键性的指点,使主人公顺利获取宝物。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得宝人和动物的这种关系通常和第一种情形交织出现,因为动物往往是帮助得宝人从另一动物处直接得到宝物;亚洲诸国的情况大抵都是如此。

       中国和日本的此类故事都具有上述特点。日本的《神耳》和《魔巾》这两篇故事内容大致相似(很可能是同一母题的变体故事):都是一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在海边救了一条鲷鱼(都是龙王的女儿),男子在鲷鱼的指点下,从龙王处得到宝物(都是可以听懂生物语言的宝物),结局都是在宝物的作用下又得到了另外的财宝,还娶到富家小姐,获得了人生幸福。可见,这两则故事都不是以独立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和上一节中的第一种情形相复合而构成。

       不过,中国和日本的这类故事中的动物帮助者多以使者的形象出现,且使者多是以乌龟为主的水族动物,这是有意思的现象。这也使得两国的这类故事在亚洲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例如中国朝鲜族的《善良的拔卫》和日本的《浦岛太郎》中都是乌龟充当使者。

       除了上面的共同特点以外,中国的这类故事还有自己的特色:动物似乎更喜欢化作女人来帮助主人公。其中得宝人的良好品质成为获得动物帮助的合理化解释和前提,这符合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它与日本故事中的动物化作女人以报恩的动因明显有别。这里,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中国朝鲜族的《金蟾公主》和《蛇姑娘》,其中金蟾和蛇都充当帮助者的角色,化作女人嫁给穷小子(孝子)是便于更好地帮助他。这些动物化作女人是出于钦佩和怜悯,而不是报恩。另外,在中国的这类故事中,动物给予帮助的具体情况相对复杂。这和日本宝物故事中动物报恩方式多样的原因相类似。例如《牛郎织女》中,老牛不但出言指点,它死后,牛皮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雀蛋》(壮族)中的孔雀给了老爹一支羽毛,再由羽毛引领着他的两个儿子去寻宝。这些帮助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具体的动物也多种多样。(前面说的使者动物多是乌龟,这里说的充当帮助者的动物种类是多样的,请注意上下文语境的不同。)

       动物给予人类帮助这方面的特点,印度和西亚的同类故事呈现出较多相似性,并且主要从动物对人类帮助的具体方式和结果中表现出来,二者同时体现多方面的人生愿望,其中甚至有权力方面的愿望,这在东亚的故事中不常见。例如:印度的故事《富人和鳖》,富人在鳖和蛇的帮助下,不但躲过了灾难,获得了财富,还被封了大官。印度其他的故事中,还有在动物的直接帮助下主人公当上国王的结局。这种帮助结果在东南亚的故事中也不常见。

       上面的特点在西亚故事中有着更为鲜明的呈现。相应地,得宝人也常常需要得到多种宝物,同一个故事中出现的宝物也就更为多样化,丰富的宝物种类寄寓着人生多方面的梦想,如美食、财富、武力、权力等。与此对照,在东亚的单篇宝物故事中,宝物的种类相对单一,侧重于寄托个人生活和家庭幸福方面的愿望,故事的结局也很少指向尘世生活的最高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田兆元]创世神话图像景观的重塑
下一条: ·[武宇嫦]论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的禁忌形态与意义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马光亭]认猪为母:苏北乡村的动物信仰·[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鞠荣坤]早期信仰实践中的动物崇拜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万建中]中国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关系的禁忌母题
·[周跃群]保护与发展的权衡:民俗文化遗产化视野下的动物伦理反思·[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陈金文]中国民间“动物与人”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
·[温士贤]动物伦理与非遗“马戏表演”·[刘守华]《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陈爱国]游弋于自然与文化之间:云南洱海鸬鹚境遇的民俗学解读·[夏循祥]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