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蕾]传承与开发:台湾布袋戏的“霹雳化”探索
  作者:王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1 | 点击数:7749
 

  二、霹雳布袋戏对传统布袋戏的扬弃

  在商业市场的开拓上也向迪斯尼学习,霹雳公司以布袋戏为中心,并利用偶像的号召力开拓一些列相关产业以及外围产品。主要有线上游戏、布袋木偶、Cosplay、图书、道具、纪念品、DVD、玩具,甚至包括旅行箱、瓷杯等结合霹雳布袋戏元素的日用品和产品。霹雳公司的这种多元化、多种产业并行全方位发展的模式,在向迪斯尼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壮大。和迪斯尼相比现在还缺的就是规模宏大的实景建造的霹雳主题乐园。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市场发展顺利,以现在台湾民众对于霹雳布袋戏的狂热程度和其成功先例来看,霹雳公司很快可以成为中国的迪斯尼。

  黄强华与黄文择两兄弟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满足各个年龄层观众的需求,不但继承了传统表演方式的精髓,在剧集制作上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成功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布袋戏新的生命。商业化的今天,民俗技艺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在继承文化性的同时,积极顺应时代。霹雳布袋戏走出的产业化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艺术团体企业化,艺术表演工业化,艺术营销终端化。[2]霹雳布袋戏在台湾广受欢迎,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本地化优势”。对于大陆观众来说,他们无法收看到布袋戏电视节目也租不到DVD,此外,布袋戏的配音大多数为闽南语。

  很难想象,霹雳布袋戏在大陆拥有不少戏迷。以百度贴吧为例,截止到2015年11月底,“霹雳布袋戏吧”的关注人数有81,110,帖子数共有2,600,131。2006年,霹雳到上海东亚展览馆举办“霹雳奇幻特展”,一位大陆戏迷cosplay扮“剑君”,背着一把剑架,从四川搭火车,花了四十个小时到上海参加活动,入迷程度丝毫不输台湾粉丝。[3]2013年,片头曲《天苍苍》出现了普通话版,反而被部分网友批评为“削足适履”,并指出传统布袋戏的传统价值应在闽南语配音和歌曲,改为普通话后失去“原汁原味”[4]。

  “霹雳系列布袋戏”每周发行两集,其出租率在台湾所有电视剧中名列第一,在全台湾每集节目至少有一百万人次的固定租阅观众。其中以17岁到30岁的戏迷族群最为庞大。[5]“迷”这一群体对民间艺术的改革推动不容忽视,我们以某位粉丝的言论为例:既然文化遗产需要经济那就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布袋戏的文化传承并没有在黄大(“黄大”是百度贴吧中粉丝对黄强华的昵称)身上断掉这很关键 ,因为黄大跟随了时代的脚步,从偶的改革和对剧情世界结构的改革上来看黄大居功至伟一项项决策把霹雳推上了巅峰。有人说现在剧情无下限。但是霹雳粉却越来越多,因为它符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口味无路男女,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现在霹雳编剧很多,这只是一个过程什么叫择优而录洗尽铅华?黄大不傻,他知道他在挑选人才,要不然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个人永远比不上一群人。[6]

  霹雳布袋戏的商业成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霹雳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而是一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革新发展。现在的霹雳电视、电影布袋戏不仅继承布袋戏的戏曲文化精髓也开拓了新的戏剧形式,带来了台湾布袋戏产业的繁荣,在发展的同时又培养了大量相关人才。市场培育与产业链的建设走入良性循环,这将是未来民俗艺术发展的基本逻辑所在。在台湾云林县,布袋戏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云林县政府对黄氏布袋戏的“霹雳化”探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2007年云林县议会更决议将黄海岱的生日1月2日定为“云林布袋戏日”。黄氏家族的布袋戏传承人被政府授予的各大奖项不计其数。2002年,为摆脱长期形成的出口产品单一化、新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困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方面首次将原属于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统筹于文化创意产业之下,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了从“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跨越。[7]这些都是企业“走出去”时可利用的发展契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城市文化论坛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林继富]推进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下一条: ·[王利平]知识人、国族想象与学科构建:以近代社会学和民族学为例
   相关链接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李欣然]科幻动漫对神话的重铸·[陈伟玲]从原始思维看傀儡戏
·[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徐金龙 白玉帅]“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哪吒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邬梦茜]试析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八月举办·[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
·《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新书发布会在中国文联举行·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与活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