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研究》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学刊物《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作者:《民俗研究》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9-15 | 点击数:4547
 

  [11]李浩.隋唐五代民间秘密宗教的开端[J].民俗研究,2013,05:82-89.

  摘要:隋唐五代时期民间信仰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其中一支与佛教的异端、民间道教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的教义与教团,日益组织化、制度化,以秘密宗教的形式向民间渗透。始终存在的民间信仰传统、佛道两教的深刻影响与隋唐五代纷乱的社会状况,为民间信仰的组织化和民间宗教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之源。

  [12]郭红.明代的旗纛之祭:中国古代军事性祭祀的高峰[J].民俗研究,2013,05:90-96.

摘要:明初在各地设置旗纛庙,成为中央与地方常规的祠祀之一。旗纛庙及旗纛祭祀是对唐宋祭的最大发展,为中国军事性祭祀的高峰。它与明代卫所制度密切相关,与其兴衰相伴。虽然旗纛庙在明代分布地域极其广泛,但是因为其强烈的军事色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太远,因而不能真正融入民间。

 [13]辛明玉.王渔洋小说中的科举俗信[J].民俗研究,2013,05:97-102.

  摘要:中国科举制度在中国和世界史上都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王渔洋源远流长的家族科举历史和独特丰富的个人科举经历,使其小说对科举俗信的把握具有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通过对王渔洋小说中有关科举俗信的信仰内容、神灵谱系、信仰媒介、信仰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揭示出明清之际科举信仰民俗的发展脉络和时空特点。

  [14]王伟杰.多面性“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启示[J].民俗研究,2013,05:103-110.

  摘要:箭垛效应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现象。我国多数学者认为,萦绕在箭垛式人物周围的传说故事多为情节相似的正面形象堆积。然而,箭垛效应同时也存在着反面人物形象的堆积、正面人物的侧面形象堆积,甚至是正(反)面人物的反(正)面形象堆积。这与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着莫大关联:先民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古代社会一大堆相似人物的集体存在、民众集体的“类型化模拟”和“本土化改造”,以及民众集体式的鼓吹附会,促成了多面性箭垛式人物的形成。多面性的人物形象虽然削弱了箭垛式人物核心形象的光芒,却依然起到了惩恶扬善、缓解冲突等积极效果。

  [15]阳清.赵飞燕故事及其小说变奏[J].民俗研究,2013,05:111-117.

  摘要:赵飞燕故事源出《汉书•外戚传》,随后在《西京杂记》、《拾遗记》、《飞燕遗事》等小说文献中得到逐步丰富,又在初唐传奇《飞燕外传》、北宋传奇《飞燕别传》、南宋文言小说《绿窗新话》、明代文言小说集《情史》,以及明清章回小说《昭阳趣史》、《东汉演义》中得到进一步的文学演绎。关注赵飞燕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小说变奏,有助于考究叙事习尚之于小说流变机制的普遍规律。

  [16]徐文翔.冯梦龙的民歌编纂[J].民俗研究,2013,05:118-123.

  摘要:冯梦龙首次将民歌作为一种与正统诗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并从不同层面肯定了民歌的价值和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民歌编纂的总原则──“从俗谈”,并在体例的编排和评注的运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编纂方法,对今天的俗文学整理工作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7]石建国.西方人视域中的朝鲜鹊桥传说[J].民俗研究,2013,05:124-130.

  摘要:朝鲜文化自古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朝鲜对中国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接受。早在19世纪末,西方人就详细记述了“牛郎织女”文化在朝鲜传承的情况,从而保存了某些已在中国消失了的文化信息,其意义不可忽视。只有放大历史视野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有关中国特色的“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才能被推进到新境界。

  [18]马流辉.从成年礼到同辈共同体:上海农村“庆号”习俗的社会学考察[J].民俗研究,2013,05:131-139.

  摘要:上海农村地区的男性青年在弱冠之年举行“庆号”仪式,实现幼年向成年的身份和角色转换,为个体真正步入社会做准备。“庆号”作为古代冠礼的变异,在长期演进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地方性色彩逐渐浓厚,原本个体化的成年礼仪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共同仪式;起先的象征表意功能不断向组织功能过渡,村庄中一起“庆号”的青年结为“庆号弟兄”,形成同辈共同体。“庆号”习俗的变异深嵌于地方的经济社会结构之中,是适应性变迁的结果。探究上海农村社会性质,有利于我们揭示“庆号”习俗的社会机制。

  [19]王利兵.家庭策略视角下的农民分家方式探讨──基于闽南北山村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3,05:140-146.

  摘要:在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中,有关分家方式的观点诸多,尤其是在关于分家原因上存在诸多不同意见。基于对闽南地区一个传统汉人村庄的考察,通过引入家庭策略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将分家看成是一个既受社会结构制约又内含行动者主体能动性和实践性的过程,突出家庭成员在这一过程中的社会主体性和能动性。

  [20]周传志.身体背后的社会:社会人类学视角下的台湾“宋江阵”研究[J].民俗研究,2013,05:147-155.

  摘要:为研究作为身体文化展演的宋江阵与台湾宗族社会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查阅文献、田野考察、历史分析、逻辑推断等方法对台湾宋江阵进行研究。源于闽南的宋江阵契合了明清时期台湾社会的现实要求,经由神话、象征而成为一种仪式,构建出一种虚拟的宗族社会,进而通过族别认同和文化内聚而形成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护了宗族团结和地方秩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下一条: ·《民俗研究》:2013年第6期目录与摘要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魏静力]佛教中国化视阈下的“打喷嚏”民俗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2023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3年第3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