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研究》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学刊物《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作者:《民俗研究》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15 | 点击数:4157
 

 

  [11]王方晗.政治与遗产互动下的曲阜孔庙──以蒙元帝国前期孔庙的破与立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3,04:101-106.

  摘要:曲阜孔庙作为儒家的文化象征符号,其破坏与修建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在蒙元帝国前期短短一百零一年的时间中,孔庙就经历了由“破”到“立”的转折,体现出这一时期统治者政治态度对文化遗产的影响。通过孔庙这一文化遗产案例,折射出文化遗产与政治的两种互动关系:文化遗产为政治提供文化与民族的认同空间,以及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12]李丕宇.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洋风建筑”[J].民俗研究,2013,04:107-113.

  摘要:“洋风建筑”在近现代传入中国至今约有450年的历史,曾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然而因外来性的缘故,它在中国的文化遗产地位依然有异议;尽管如此,就历史性和现实性两方面看,“洋风建筑”无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是构成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3]张莉,郝敬.论瓦舍勾栏的兴废与说话艺术[J].民俗研究,2013,04:114-123.

  摘要:北宋瓦舍勾栏的兴起,标志着民间通俗文化娱乐市场的正式形成。宋代说话作为瓦舍勾栏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与瓦舍勾栏一起走向繁荣。元代瓦舍逐渐衰落,勾栏却获得极大发展,但元代说话在勾栏中的重要地位已被杂剧取代,只有讲史一门得以继续发展。明代以降,瓦舍日趋消亡,勾栏性质发生变化,不再作为民间伎艺的主要表演场所。明清说话在沉潜民间的过程中,发展成为带有地域色彩的评话、评书,并找到了替代瓦舍勾栏的新场所──书场,再次迎来说话艺术的发展高峰。

  [14]李向振.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的表达──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个案[J].民俗研究,2013,04:124-131.

  摘要: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表现为参与者对生活体悟和理解的表达。对村民来说,庙会献戏也许并非“非常”态生活的唯一表达,但对于庙会献戏来说,生活现场却是其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没有合适的生活现场,就不会有庙会及献戏活动,所以我们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参与者的生活现场,解读村民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15]崔荣荣,牛犁,王闪闪.鲁南地区云肩技艺的考察及思考[J].民俗研究,2013,04:132-136.

  摘要:云肩既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品,又是百姓对美好生活期冀的产物。鲁南地区传统云肩民俗艺术在形制、纹饰、色彩等方面不仅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服饰观念,也体现了鲁南地区传统手工艺人的审美心理和高超技艺。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云肩精湛的手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民俗风情也随着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6]张霞.作为生存技术和权力技术的民俗仪式变迁──对解放区文学中民俗仪式的关照[J].民俗研究,2013,04:137-142.

  摘要:作为文学叙事的一个坐标,民俗仪式参与了解放区文学的“形象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双重构建,与五四乡土小说相比,在个性表征、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明显不同。在解放区语境下,民俗仪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一项生存技术和权力技术,同时也是解放区作家通过想象建构民族国家的一种努力,折射出时代、民俗、文学三者的互动关系。

  [17]陈章龙.由墓葬装饰品看赵宋王朝北方“民间盛宴”[J].民俗研究,2013,04:143-149.

  摘要:在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中国古代社会,丧葬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逝者“地下的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是生者地上居室生活的反映。本文主要依据北方地区考古出土的部分宋代墓葬装饰内容,揭示其所反映的宋代北方地区居民宴饮观戏的家内生活及相关内容,从而使我们于史料记录的基础上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宋代人们日常宴饮生活习俗。

  [18]王素珍.流动的家乡风味──饮食的记忆和想象[J].民俗研究,2013,04:150-156.

  摘要:“家乡风味”这一带有特殊情感和特殊意蕴的文化事象在现代社会不断被强调、被“标签”。从“家乡风味”出发,探寻普通的流动人群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去记忆、想象自己的故土家园,以达成身份上的归属与认同,这是饮食文化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同时,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在参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与构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19]孙永奇,孙笑非.生态的“神符”饮食密码──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中的生态饮食文化[J].民俗研究,2013,04:157-160.

  摘要: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是民众精神生态的物化形式,它在生态生发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饮食文化,是一部民众饮食文化“空间叙事”史。其中的饮食密码是一种“超感性”的体悟,它以神合的“心象”、孝悌的“图像”、大方的“意象”、长寿的“文本”等地缘文化,彰显着黄河三角洲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美味”。

  [20]张从军.打秋千[J].民俗研究,2013,04:161.

  摘要:<正>秋千是民间杂艺,也是清明节期间北方地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游艺活动。传说秋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到了唐代,打秋千被视为“半仙之戏”。所谓半仙,是说打秋千的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犹如神仙在天。过去山东莒县一带有道十借助打秋千的方式,将驱邪的符、豆等从高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目录与摘要
下一条: ·《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魏静力]佛教中国化视阈下的“打喷嚏”民俗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2023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3年第3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