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稿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14813
 

  二、《绍兴儿歌集》情况介绍及分析

  《绍兴儿歌集》共两册,周作人亲自用毛笔竖行书于一种25×20=500的红色方格稿纸上;另用一种黄色油皮纸作了第一册的封面和第二册的封底,用粗绳右侧装订,所以文稿是往右翻的,像传统线装书。

  封面题签“绍兴儿歌集 稿二册”,扉页题“绍兴儿歌集 周启明编”。接着便是《绍兴儿歌集序》,全文如下:

  辛亥(一九一〇)年秋天我从东京回到绍兴,开始搜集本地的儿歌童话,民国二年(一九一三)任县教育会会长,利用会报作文鼓吹,可是没有什么效果,结果只有一个人寄过一首歌来。我陆续从自己记忆和别人口头上记录了有百余则,都还是草稿,没有誊清过。一九一七年四月来到北京,不久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我也在内,所有的贡献也只是这册稿子,登记“浙三”号。几年之后,这会无形解散,我便将原稿收了回来。一九三六年一月歌谣研究会二次重兴,催促我整理旧稿,赶快出板,当时我拟了一个计划,想对于方言、名物、风俗,稍加详细的说明,改编为“绍兴儿歌述略”,不意荏苒二十多年,不曾实行,留在手头的依旧是那一册草稿。前年有友人劝我,乘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把它编出来,也可以算一种纪念,因为这里的歌谣都是鲁迅所熟知的,有的是他儿时所唱过的,这是值得做的工作。但是我从去年病后,精神不继,不能照原来计划来记述,现在只因陋就简的加以整理,姑且编印出来,以供读者的参考,此外也别无奢望了。

  关于内容现在略为说明。全本共二百二十三篇,分为三分。第一分是从范寅的“越谚”上收录的,但是在记忆上都曾听见过,所以与我自己收集的并无什么不同,共计五十五则。第二分是直接收集的,共七十三则。第三分系依据叶镜铭的“绍兴歌谣”,娄子匡的“绍兴歌谣”和“越歌百曲”中所记,加以甄录,不曾亲自听见唱过,但也相信是可凭信的,共计八十五则。我这里总称儿歌,严格的说来,有些从内容说,不是儿童所能懂的。但是普通说儿歌总是包括母歌在内,即是大人唱给小孩听的,因此这里头就多少有别的歌词混和在内,尤其是保姆所唱,有些更是山歌或情歌的断片。这是不可免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一律以儿歌看待,不再勉强加以分别了。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五日 编者

  这篇序言的第一段,就是《稿本》中的《绍兴儿歌集小引》全文,就连将辛亥年写成“一九一〇”年这样的错误也沿用了,显系直接抄录,只有个别文字略有参差。本序言增添了第二段,主要是对《绍兴儿歌集》三部分的来源介绍,并提及了儿歌与母歌的范围设定问题。《绍兴儿歌集小引》末署“一九五八年四月 日记于北京”,而这里是“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五日”,显然这才是最后定稿的时间,这样,前引《知堂回想录》中所谓“这个工作直至一九五八年九月这才完成”,也有了着落。

  序言之后是“绍兴儿歌集目录”,“第一分”从一到五五;“第二分”从五六到一三八,共计八十三首,周作人统计为七十三首,误,难怪与最后总数的二百二十三首不能契合了;“第三分”从一三九到二二三,共计八十五首。

  之后便是正文,勒为三部分。正如他序言中所说,“第一分”全部录自范寅的《越谚》,且均出自“卷上 语言”,其中“孩语孺歌之谚”中的“孺歌”32首被移录了31首[5],占全部第一分的3/5强。另外像“翻译禽音之谚”、“头字之谚”、“事类之谚”、“谣诼之谚”、“借喻之谚”等部分亦有少量被收。周作人并不按照《越谚》本身的顺序排列,是自己重编的序号。《越谚》中的作品或有题或无题,周作人则将每首作品都用首句作了题目,《绍兴儿歌集》的其他两部分也都如此。此处所录《越谚》大多数是原样照录,但也有根据自己的听闻略加改窜的,比如第七首《山里果子》,周作人在录完《越谚》全文之后,又续了两句:“何氏来搂搂?隔壁大伯来搂搂。”由此可见,序言中所谓“第一分是从范寅的‘越谚’上收录的,但是在记忆上都曾听见过,所以与我自己收集的并无什么不同”,确实不虚。

  “第二分”完全是周作人亲自搜集的,而且主要采自《稿本》的“童谣论资”部分。在《稿本》里,这一部分有好几个数字序列,有甲乙丙丁,也有一二三四,还有阿拉伯数字。其中一串阿拉伯数字,最小是56,最大是137,所有数字均可与《绍兴儿歌集》对应,显然是为了编订《绍兴儿歌集》而作的标识。不过其中有被选录但忘了标识数字的(计有61、70、133、134、138),也有《绍兴儿歌集》中收录的作品在《童谣论资》里找不到的(计有111、112、113、114 、117、120、136)。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下一条: ·[刘晓路]刘半农的绥远采风和《北方民歌集》
   相关链接
·[於芳]周作人的日本民俗研究·[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
·[陈刚]周作人神话思想研究·[李政亮]风景民族主义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王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陈建宪]野性的歌谣·[施爱东]民俗学的“变”
·[吕微]民间文学需要统一的学术目的·[陶阳]《歌谣》周刊的“规矩”要继承
·[陈连山]对《歌谣》周刊两个目的的再评价·[高有鹏]民间文学学科的现代传统——歌谣研究者的民众立场与国家意识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辑·[陈建军]周作人“附记”四则
·[眉睫]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吗·[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李伟峰]浅析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1918—1937)的田野作业·[韩三洲]《歌谣周刊》:中国民歌研究的摇篮
·[陈泳超]周作人的民歌研究及其民众立场·[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