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刘汉杰]中国的“狮子”
  作者:刘汉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0 | 点击数:8207
 

  除了魇镇作用之外,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狮子又被附着了诸如官阶、权力,等级等的文化意义。如旧时置于达官显贵门前的狮子,门左为雄狮,其脚边踏一只绣球,绣球象征权力,俗称“狮子滚绣球”,门右为雌狮,其脚下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俗称“太狮、少狮”,这已成为一种习俗惯制。同时,狮子头部鬈毛疙瘩的雕刻也很有规矩,鬈毛疙瘩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了。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很有学问,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象征“富贵长春”,左面刻有“文房四宝”,象征“文采风流”,背面刻有“八卦太极图”,寓其“镇妖驱邪”。

  从造型狮子材质上看,石质最为普遍,民众以石为材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狮子造型。如北京天安门前的两对巨型石狮,庄严威猛,以其姿态之自然、形态之壮丽、雕刻之精致、身段之魁梧,成为造型狮子的精品。除了较为普遍的石材外,还有铁铸狮子、铜铸狮子等。如我国现存最大的铁狮子——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其身高5.48米,长6.5米,宽3米,重达40吨,身负莲花巨盆,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三字,前胸及臀部束带,头部毛发作波浪状,四肢叉开,昂首挺胸,巨口大张,仰天长啸。其势威武雄壮,给人以鼓舞。

  狮舞民俗

  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狮子”,对中国民俗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除了作为守护神外,还对包括民间建筑、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娱乐、民间文学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狮子形象历来作为民间雕刻艺术的重要题材而长盛不衰。在“狮子”的民俗影响中,“狮舞”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形式的出现又颇具代表性。

  狮舞,又称“舞狮”,是一种模仿狮子形象、动作,融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流行于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已有模仿各种兽类姿势起舞的“百兽齐舞”,汉代列为“百戏之一”。北魏时,如逢佛像出行日,均由人扮辟邪狮子,在前导路,这应该是狮舞的雏型。唐代最着名的舞狮是“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己载:“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由人扮演五头不同颜色的狮子,各立一方,在狮子郎的引逗下,表演狮子的俯仰驯狎等情态。发展至宋代已与现代舞狮非常相似了。明清以后,狮舞之俗尤为盛行。由此看来,狮舞应该是脱胎于佛教狮子信仰的驱祟辟邪,如现在有些地方的狮队仍存沿门拜年辟邪之俗,只不过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信仰成分渐淡,仅存娱乐成分而已。

  每逢传统喜庆节日,各地民间多有舞狮表演,相沿至今。现代狮舞,由于地域不同,表演式样有异:有一到二人耍,也有三人交叉耍。一般的程式是:二人合作,一人舞头,一人操尾,再有一人持彩球逗引。以锣鼓为乐表演“文狮”、“武狮”动作,“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以细腻见长“武狮”则演绎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爬高跌扑,腾转、踩球等动作,以奔放为主,有些地区还增加一只小狮,成为“狮子带仔”,表现大狮与小狮间相互依偎的情感。

  各地风俗不同,艺术创造与表演形式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在我国,就有江西“手摇狮’、“板凳狮”,广东“醒狮”,北京“单狮”,福建“抽狮”,河北“双狮”,四川“高台狮”,湖南“武打狮”等几十种独具特色的狮舞形式。现代狮舞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舞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百科知识》 2006年第1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走亲访友先问Wi-Fi密码 学者:折射年俗变化
下一条: ·东昌府年画“黄牛灶” 里“七夕”故事多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