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锡诚]周扬与我国民间文学事业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10307
 

  周扬作为文艺战线的领导人,对毛泽东发动的这场搜集民歌的运动,当然要推波助澜,他在中共八大一次会议上作了《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的长篇发言。这篇文章发表在同年出版的《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他写道:“最近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全国各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搜集民歌的运动。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人民日报》也于4月14日为这个运动发表了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对这次搜集民歌运动,应该一分为二,既不能像过去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们所作的那样全盘肯定,也不应像有些文艺研究家们所作的那样全盘否定。在全党动手搜集民歌运动中,各地编辑出版的民歌集,既搜集了大量的所谓新民歌(许多是浮夸风的产物),也搜集了大量的旧民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着手编辑多卷本的《中国歌谣选》(笔者参加了前期的编选工作),并以郭沫若和周扬二人的名义编选《红旗歌谣》。1958年12月,周扬(还有林默涵)亲自审阅修改定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国庆十周年献礼〈中国歌谣及故事丛书〉编选计划》,规定《中国歌谣选》收各类歌谣55000行,其中大跃进歌谣只占1500行,大部分是古代和近代歌谣。文革中曾批判周扬在编选民歌的比例问题上,表现了他的“厚古薄今”观点,看重传统民歌,轻视新民歌。为编选《中国歌谣选》,曾邀请了北大教授游国恩、魏建功来主持工作。文革前印出了五卷的内部征求意见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正式版本改成了两集本,于文革后的1980年出版。第一集收选近代歌谣,第二集收选新中国歌谣。与原先计划中的《中国歌谣选》相比,已面貌全非,恐怕与周扬当年的初衷已相去甚远。[5] 虽然全书由周扬同志写序,但我相信周扬并没有看过全书。 《红旗歌谣》于1959年1月由红旗杂志社出版。不管是文革前出版的《红旗歌谣》,还是文革后出版的《中国歌谣选》,显然都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下的产物,所选作品,要么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军事)斗争的宣传品,要么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政治运动中产生的、或政治性很强的颂歌,反映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人情风俗和淳朴情感的“非政治性”歌谣则分量极少,不大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出中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的传统。尽管这个充溢着强烈的政治观点、政策说教和斗争情绪的选本,不能认为是一部成功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可与“国风”三百篇相媲美的近代民歌选本,但周扬的《中国歌谣选·序言》以及1959年写的《红旗歌谣·前言》对歌谣的历史、特性和意义所作的解说,应该说还是很精辟的。[6] 周扬作为文艺理论家,对民间文学的特性是有深刻见地的,早在1960年8月4日,他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扩大理事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比如我是一个宫廷诗人,他也是一个宫廷诗人。我这个诗人经常向民间去找诗,他却不到民间去找诗,但他会拍马屁,皇帝就很喜欢他。我这里经常反映点人民的要求和不满,皇帝就打击我。越是打击我,我就牢骚越多,越不满意,就越反映人民的东西。”[7]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周扬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思想启发大家,从民间作品中去看民间的疾苦和倾听人民的声音,不是值得记下一笔的吗?

  “文革”开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其他协会一样被“砸烂”,停止工作长达十多年之久。1979年10月召开的第4次全国文代会上得以宣布恢复活动,周扬被选为主席。我在1957年到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后下放干校,1971年6月第一批从天津团泊洼文化部干校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协会恢复时,我已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作编辑,后来转到《文艺报》和作家协会,没有也不想再回民研会工作。1982年夏天,在中宣部在河北涿县召开的文艺评论座谈会期间,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同志找我谈话,说民研会负责人××把协会搞得一团糟,还对中宣部兴师问罪,民研会工作瘫痪了,因为我在文革前在那里工作过,要我到去担任领导工作,而且不许××再插手民研会的任何事情。这虽然是中宣部的主管部长的带有决定性的意见,但由于事情来得突然,我没有思想准备。接下来,是文联党组的负责同志赵寻、延泽民、李庚分别找我,但我都没有答应。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处在瘫痪之中。1982年12月14日,作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和民研会主席的周扬,不得不在他的家里召集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团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民研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副主席、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马学良,文联书记处书记延泽民,常务理事、社科院少数文学所的副所长王平凡,民研会副秘书长程远。周扬委托文联党组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寻主持。周扬同志讲话,直截了当地宣布了××的错误,解除他在民研会的领导职务,并成立延泽民为组长的临时领导小组,作为过度,尽快把领导班子搭起来。文联党组副书记赵寻把那份会议记录交给了我,要我保存着。后来,我把它交给了办公室管文件档案的同志存档。

  1983年3月7日周扬同志在中央党校礼堂作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报告后和文章发表后,遭到胡乔木的批评。这事我们在编辑部虽耳有所闻,真相却不甚了了。大家都为他鸣不平,也为他担心。周扬的心情很不好,可想而知。他身后虽然寂寞,却已有许多回忆文章把这件事披露出来了。这一年的3月20日是老民间文学研究学家钟敬文教授的80寿辰,年初我约他写了一篇《我的民间文艺生涯60年》的文章,在《文艺报》上发表,同时,我给周扬同志写了一封信,告诉他钟先生80寿辰的事,建议他给钟先生写一封信表示祝贺。周扬果然给他写了信,称赞钟先生“成就卓著,人所共仰”。4月初,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聚集在西山一处开会,延泽民同志邀我去开会,我便中向大会建议为钟先生开一个他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教学60年的祝贺会。我的建议得到同意,决定10日开会,我自告奋勇去请周扬来参加并讲话。周扬虽然心情很不好,还是毅然来到了会场。周扬见了面就问我:“称钟敬文‘先生’好,还是称‘同志’好?”我立即就去探钟先生的口风。钟先生对周扬能来参加为他召开的会议,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对我说:“就称同志!”那天,我还代为请了林默涵和林林同志。周扬在会上讲话,热情地叙述了和钟老多年的交往,称赞他对民间文学事业的忠诚和贡献,对钟先生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一生靠近革命,矢志不渝地献身民间文学事业,取得的卓著成绩,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给了很高的评价。

  会后周扬同志要我坐他的车与他一起走。周扬对我说:“民研会现在缺一个领导人,机关瘫痪了,要请你到民研会去工作。你怎么还没有去?”他还讲了些民间文学是条很重要的战线一类的话,我就没有在意听了。对于周扬的问话,我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我仍然没有当场答应他。我想我在《文艺报》工作得好好的,又担任着编辑部主任,干吗要到那个是是非非的地方去?记得有一次见到汪曾祺,他是在民研会被打成右派的,是个受害者,他也听到了要调我到民研会的消息,关心地对我说:“别去那个地方,那个以整人为职业的人是能合作的人吗?”但当我一想到从去年夏天贺敬之同我谈话以来,作为老领导、作为民研会主席的周扬同志,一直在等待我的回答,我心里确有些不忍。一个文艺界的老领导,竟然到了这样的一个时候,手下没有一个能够替他在那里抵挡一下子的人!我想到这里,再也没有说什么话,车里的空气显得沉闷起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朝戈金] 远行的“故事歌手”──追怀弗里
下一条: ·以田野经验书写学术史: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