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贺绎]民俗摄影随想
  作者:贺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12 | 点击数:6330
 

  7、摄影评论家鲍昆2005年5月在常州市讲:“:摄影的本质主要是看,技巧性并不高……”.这一观点具有相对意义。即重要与否是相对的。当会看不会拍时,技巧是重要的,而会拍不会看时,会看是重要的。如果从技巧性论,高不高也是相对的。讲究不讲究技巧,如同作文时讲究不讲究修辞一样,看得准,看得透并不等于拍到好作品。

  8、民俗摄影及其作品的价值:民俗摄影及其作品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价值。它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它的需求、愿望、感情、意志、兴趣和利益等有关。它反映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和它对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当前形势下,民俗摄影及其作品具有的社会价值是:1、历史记录功能(民俗是社会发展史中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源头);2、民俗学研究价值; 不少民俗学家很会使用民俗摄影作品写出优秀论文。3、文化交流作用;近来将民俗摄影作品作为文化交流内容的事已是常见之事。4、艺术性(美是一种价值);许多摄影家很会把民俗文化题材拍成艺术作品。5、新闻性;摄影家胡武功很重视民俗摄影及其作品的新闻性作用;6、经济性或促旅作用等。这些都是推动民俗摄影事业发展的动力。7、思想性或观念性价值。与任何艺术作品一样,寓意深刻的摄影作品同样有思想价值。例如《母爱》这幅作品,它的视觉作用高于文字。

  9、民俗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应按照丹纳艺术价值论的三个尺度进行评价,即科学与艺术结合;有益于身心和效果集中程度。

  1、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思想性;

  2、特有的民俗形式或符号;

  3、特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环境;

  4、科学的民俗文化语言标题和精练的文字说明;

  5、拍摄出艺术性特质。

  10、真实性和艺术性:从哲学上讲,有原始实在和真实实在之分。原始实在指进入人的认识的广泛的事实,包括错觉、谬误和幻觉。真实实在指经过鉴别而有效用的符合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事实。民俗摄影作品需要的真实性应是真实实在。这种真实性应是符合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特性。犯违背民俗事项本质特性的民俗摄影作品,都应该不具备真实性。例如,脱离民俗文化环境而只有表面形式的作品,或经过人为干涉使其基本内容或形式发生了本质变化的作品,不应该算作民俗摄影作品。但是,由于凡民俗具有随社会发展形势和条件变化而变的变异性,对于某些文化内容和民俗形式发生了变化的民俗摄影作品,应进行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不能一律认为都是假民俗摄影作品。从艺术性角度讲,民俗摄影作品不应拒不采用构图、对比、用光等或后期加工等能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段。艺术并不破坏真实性,但可美化真实性。所以,在拍摄现场有益地“干涉”或“摆拍”是可以容忍的。但这个干涉与摆拍应在可以容忍的度内,即不应背离民俗文化的本质特性。

  11、视觉语言:用图像、图片或影像叙事论理,表情达意或表现美,须要灵活巧妙地使用视觉语言。美国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1896年在<美感>一书中对视觉语言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他说:“一切表现都是以实际呈现的事物与该事物所暗示的形象或深远的思想、情感两项的有机结合。仅有第一项是形成不了表现美的。表现美的存在一方面取决于形象所暗示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审美统觉机能,其中包括情感联想这种主观能动性。因此,一切东西的表现力随观察者的理解力之强弱而增减。” 根据这一论述,凡形象都有两项含义:一项是事物形象实际呈现出的意义,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暗示的或象征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情感,或被唤起的意象、被表现的事物。第一项含义人们可通过视觉和逻辑思维直接看出并理解。第二项含义则需通过联想和形象思维才会感悟到。

  视觉语言的三种形态: 一、直述性视觉语言。即直接记录或复制事物、人、行为、人间关系和环境特征等再现事物表面含义的视觉语言。这种语言要有真实性,并符合逻辑关系,使人们通过直觉和生活经验就能理解。二、象征性视觉语言,即借用可感知的形象比喻某种感悟到的思维、观念、情感、意境等抽象概念的视觉语言。象征性视觉语言介于认知和感觉之间,具有似与不似的特征。其喻体与被喻体之间必然存在异质同构关系。三、暗示性视觉语言,即在影像中通过线条、色彩及其关系和组合使人产生有形式意味的感受的语言,是一种直观感觉,属于感性认知范畴。感觉是认知的材料,是不完备的认知,具有不明确性、朦胧性和多义性。

  直述性视觉语言要求真实、简洁、生动、准确 ,有社会价值,使用逻辑思维,遵守同一律、矛盾率、排中律、三段论法和演绎法等规律。

  象征性和暗示性视觉语言都是非理性的想象和感觉。对他们的理解不能依靠理性认识,需要丰富的审美经验和高超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相似性、接近性和以局部代替整体三条规律。相似性与接近性中,喻体与被喻体之间要有恰当性,比喻要生动有趣,具有妙不可言的美感享受。似与不似要把握分寸感。以具体事物反映现实某种思想观念,即以局部代替整体就是艺术。

  总之,以图片表达观念或思想,必须学会甚致善于运用视觉语言表现对被摄事物的所悟所想,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民俗作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摄影在线 2007-7-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
下一条: ·[柴选]民俗摄影:式微的现状与“四化”异象
   相关链接
·[林继富]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
·陶立璠:民俗学意义上的摄影价值及其判定·[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
·[马未都]《手艺中国》:细微之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张举文]记录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前提(代译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