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铭铭]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1 | 点击数:31032
 

  1 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930] ,14页。

  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1947],61-70页。这一区分是早期费孝通先生政治思想的基础,也被表露与其有关绅士的论述中。只可惜费先生的后半生,进一步追究这个区分的理论意义的机会太少。

  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1947],60页。

  5 钱穆:《湖上闲思录》,北京:三联书店,2000[1948],49页。

  6 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谷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过去一些年来,礼仪研究的确重新涌现,不少人以谈论礼仪为业。可是,恰是在这些“专家”中,攻击礼仪的人特别集中。他们中有人写了不少关于礼仪的文章,却总是要在结论中批判之,比说,指责这种古代传统社会构成方式,说,“只要人们还没有从陈旧的规定中解放出来,不管你的思维多缜密,认识本身早已被局限了;只有冲破陈旧规定的约束,参加到开创历史的新局面中去,认识才能更上一层楼”(刘泽华:“先秦礼论初探”,见陈其泰等编:《20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91页)。这里所谓“陈旧规定,就是指传统礼仪,所谓“开创历史的新局面”,指的则是“破除传统”本身。

  8 李安宅的藏学研究与费孝通的汉族农村社会变迁研究,比他们的礼仪论述有名得多。我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藏学与汉族农民,才更符合人类学的“前现代”追求,接近于“部落社会”。这既解释了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核心构成方式的礼仪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又解释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历史简单化倾向。

  9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 A.R. Radcliffe-Brown,“Religion and society”,in Adam Kuper ed.,The Social Anthropology of Radcliffe-Brown,p.126-127, London;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7.

  11 Ibid,p.110.

  12 Ibid.

  13 Max Gluckman,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5.

  14 特纳:《仪式过程》,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 格尔兹:“深层的游戏”,见《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1-521页。

  16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509页。

  17 高德耀:《斗鸡与中国文化》,张振军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9,384-400页。

  19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121页。

  20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 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多数借用西方的人性论,将荀子归为古代中国“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荀子对于人情与人性的定义,是善恶糅合的,没有绝对的性恶观。

  22 Maurice Freedman,“ Introductory essay: Marcel Granet, 1884-1940 sociologist”, in Marcel Granet, The Relig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Oxford: Blackwell, 1975, pp.1-29.

  23 杨堃:“葛兰言研究导论”,见《社会学与民俗学》,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110-11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阿牛木支]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
下一条: ·[李琳]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与民间叙事传统
   相关链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
·[萧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文明·[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石子萱]试析兰州市区正月十五“跨火堆” 仪式·[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萧放 贾琛]传统人生礼仪:“过去”如何被“日常化”?·[汤勤福 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萧放:更好地展示首都国际形象,融入人类共同体建设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贺少雅]明代民间冠礼的传承演变与时代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