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舜历试诸难,磨炼意志,与人为善。《孟子》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他向往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度。《孟子·离娄上》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舜德为先、重教化,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伦理上忍辱负重,仁爱敬孝;社会上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政治上施政以德,举贤任能;思想上以和为贵,人神共乐。正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舜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道德文化为内涵,通过儒传承,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二、炎黄传说:夏人的故事
1.炎黄传说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墨为显学,崇拜尧舜;道、法并起,崇尚黄帝。有关炎黄的传说散见于战国文献,相互抵触,到了司马迁《史记》才有较系统记述。《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曰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嗥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黄帝与炎帝、共工、太嗥、少嗥并立,各具特征。
《国语·晋语》晋大夫司空季子认为炎黄是兄弟:“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逸周书·尝麦解》亦云:“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可能是”百工“),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或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到了《国语·鲁语》黄帝开始临驾于诸帝:“故有虞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谛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谛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竹书纪年》、《世本》、《五德始终说》以黄帝故事开篇,形成了一个与《尚书》、《春秋》迥然不同的史学传统。
《韩非子·十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台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复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黄帝祭祀始于公元前420年前后的秦国。《汉书·郊祀志》:“秦灵公于吴阳做上畤,祭黄帝;做下畤,祭炎帝。”在此之前秦人祭青帝,祭白帝,祭宝石,不祭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中的黄帝有了秦始皇的影子:“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道教的兴起之后黄帝被封为“元圃真人轩辕黄帝”,黄帝还充任过刑名法术的工具,“以黄老治天下”与道、法两家有关。《黄帝四经》体现了道法精神的结合:“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不惑矣。”
《史记·五帝本纪》整合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黄帝,传为少典之子,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逐鹿中原,建都有熊,铸鼎升天,葬于桥山。传说不断丰富和巩固,黄帝被公认为五帝之首,开创了中华帝国;被尊为人文始祖,帝王典范,且具有超然神性。在征服相代说中黄帝是主要的征服者,在五行说中居中制四方,在世代演化说中是由蒙昧到文明的转折点,亦是虞、夏、商、周的共祖[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学说连线 2010-11-1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