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水云边上的花都塱头村。塱头村也是第二批认定的古村落之一。
广东普宁燎原镇泥沟村。这个村落保存了良好的生态。
花都茶塘村的一个建筑。
12月初,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认定发布会在花都区茶塘村举行,茶塘村、三华村等37个村落榜上有名。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古村落普查、认定、编纂等工作,目前,认定的古村落共64个。
广东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陈益刚告诉记者,随着工业化、农村中心化的推进,村落民俗风情难以很好地传承;加之资金匮乏,很多建筑缺乏维修。以后,很难再产生第三批古村落了。古村落,正在渐渐消失。
一、让村民知道,铺路的石碑也是有价值的
有的祠堂曾被当作柴房、牛棚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说:“城市里的人往往以为农村很土,其实中国保存了很多水平很高的古村落。那里的住宅比城市的要漂亮得多,生活也丰富得多,并不是只有人们想象中的茅草房。”
居住在广州市内的人往往想不到,只要一个多小时车程,他们就能进入与他们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祠堂、宗庙、私塾,这些词语已经从城市生活的记忆中消失,但在城市之外,它们仍然以实体的形式站在那里。
“这座庙跟我小时候没有什么区别。”汤新苗说,“只是上了油漆,维护了柱子,画了砖线。”汤新苗是广州市花都区茶塘村的副书记。他所指的,是茶塘村祠堂“洪圣古庙”,一座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祠堂。这座祠堂经历过土改与文革,曾改作过贫下中农居所,历经两次重修,如今是茶塘村的标志性建筑。古庙前廊梁架上,雕着戏曲人物、松树、花鸟等图案;大门左右各有一副石门联,镌刻着“南国沐洪庥泽流花邑;海邦沾圣德惠普茶塘”。
“其实以前村子里还有更大的祠堂。”村里老人汤永华说,“茶塘村一世祖是我们这个村子所有人共同的祖宗,村里原来有一座祭祀他的‘逸时汤公祠’。但是‘文革’的时候,领导命令拆掉祠堂,用祠堂的材料修了一个拖拉机维修站。”
沿着洪圣古庙,十余座清朝时期的祠堂、私塾依次排开。有的已经过小规模整修,有的仍保留着几十年来政治运动以及风雨的痕迹。家塾和书堂里仍然保留着‘文革’时建起的隔断,那是分为办公区、教学区,改成了村里的小学。有的祠堂则当做柴房、牛棚。几十年后,祠堂里的地面仍有当年糟烂的痕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12-2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