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新华社访谈]乌丙安:过好元宵节是延续民族的文化记忆(视频)
  作者:新华社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0 | 点击数:5254
 

 

 

民俗专家:过好元宵节是延续民族的文化记忆

     今年是元宵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头一年,2月9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元宵节之所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为了让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得到很好的传承。

     【解说】今年是元宵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头一年,2月9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元宵节之所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为了让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得到很好的传承。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乌丙安    留下来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它还有生命力。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这些东西,急剧地出现了文化失忆,就是失去记忆。百年前精华的东西都看不起了,要扔掉它、废弃它,其实它在今天还能发扬光大,一样的。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到它的紧迫,就是等你全部失传了以后,我们13亿的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等于没有了、失去了,没了根基,没有根基你还有创造吗?你创造的文化艺术是什么?

 

 

      【解说】乌丙安告诉记者,现代人忽视元宵节,是对元宵节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没有很好的挖掘。其实,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唯一以“闹”为核心的节日,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封建社会平素不允许抛头露面的年轻女性,元宵节也可以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相信元宵节会随着人们对其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狂欢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早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东汉明帝笃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官府百姓都挂灯。祭祀、礼佛、民俗三项活动叠加,使元宵节越过越热闹,规模越来越大。    新华社记者姜兆臣、高铭、魏运亨沈阳报道。(完)
 

  文章来源:新华社 2009年02月09日 17:32:4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翁敏华]传统节日“画船”上的戏曲之魅
下一条: ·宋刻递修本《隋书》记述元宵节
   相关链接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王春燕]地方传说在当下的景观重建生产与文化记忆愿景·[钟佳琪]社会变迁与生存抉择:传承人视角下平阳卖技的记忆与存续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王丹]从非遗项目走向生活传统的综合实践·[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