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狂欢中国:解读春节的十个关键词
  作者:《文明》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31 | 点击数:35624
 
 
面花:色活影香趣迎春
 
“民间面花”也称“民间面塑”,是一种民间面食艺术,至今仍流行在我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黄河流域。面花的主要用料一般为小麦面、玉米面、豆面、荞麦面、大麦面等,还有枣、各种豆子、棉花等辅料;制作过程大致分为和面、揉面、捏塑、镶嵌、蒸制、点染。民间艺人们用菜刀、剪子、梳子、锥子、镊子、顶针等身边最常见的工具,一捏一粘、一挑一剪,就让一个生灵活现眼前,这倒与女娲抟土造人有许多相似。
民间面花可分为祭祀用的“花供”、民间节日用的面花、婚丧喜庆用的面花,以及给孩子们玩耍用的各种花馍、果实等;另一部分也叫“面人儿”,它纯粹用于玩赏,已从民间的面食艺术发展演变成为赏玩艺术品。
 
面花儿过春
民间面花是随着人类面食风俗而产生的,世代相传,流传至今。现在我们常说的“馒头”一词,应该讲也是民间面花的滥觞。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一书中记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时,有人说,蛮人多邪术,须用人头祭神,可借阴兵相助。诸葛武候则用面包着牛、羊、猪肉做成人头形状,用以祭神,从此有馒头之说。
宋代,民间面花已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岁时民俗的必备之物。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七夕“以油面蜜糖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庞元英《文昌杂录》载:一月一有煎饼,二月二有迎富果子,三月三有镂人,寒食则有子推蒸饼,七月七有巧果子。明清时期的岁时礼俗中,面花制作已蔚然成风。而且,其中的“捏面人”已脱胎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建国后,人们生活习俗改变,民间面花逐渐远离了百姓的生活,只有部分占风尚存之乡仍有做面花风俗,如山东莱州、冠县郎庄、菏泽,山西,陕西合阳等地。
春节喜庆之时,家家祭天地、神灵、祖先,案头上自然少不了民间面花。旧时春节将近之际,各家各户就要及早动手淘麦磨面,准备过年。从腊月二十三送灶君上天后,便开始蒸花馍了。村子里大街小巷、左邻右舍的老婆、媳妇、姑娘都结伙捏花馍,做成石榴、桃、莲花、菊花等各种形状,有的花馍里外都有红枣,既美观又好吃。
在甘肃庆阳,山西沂州、吕梁、霍州一带,人们将供奉天地的面塑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其形制都较大,有“米面成山”的意思,以显示祭品之丰厚、敬神之虔诚。这种枣山在制作方面是颇为讲究的:先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钱龙、下山虎、回头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然后再修饰着色,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庆阳一带,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各家就迎请灶神,敬供枣山面塑。除夕之夜,除在灶神前重新换上新枣山供品外,还要用未发酵的“死面” (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有的根据年龄定数量,小孩从降生挂锁子起,年龄每增加一岁添一盏灯,有的则根据家人属相捏塑生肖面灯。粮食囤上要塑一个仓神,颇有趣味。夜深人静时分,乡民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灯放在灶前向灶爷灶奶祈福,睡觉时要将属于自己生肖的那个面灯放在坑头,添满油,通宵达旦,象征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山西吕梁中阳县,每年春节期间敲锣打鼓祭枣山,家家把抓髻娃娃剪纸贴在重达15斤的枣山面花上,供在院里,全家祭拜,叫“拜天地”。此外,按照当地习俗,春节前晋北一带乡村妇女还要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莲花、桃子、菊花、茄子、佛手以及“满堂红”“巧公巧母”“五子登科”“万事如意”等面塑制品,通称之为“花馍”,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
山东胶东一带,每当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在忙着做大枣饽饽之外,还要制作一批团圆饼、寿桃等面塑,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另外还有放在水缸上的鱼、蟾,放在窗台上的猴子、宝葫芦,放在面缸里的小圣虫等。鱼表示年年有余,猴子保佑家里的大人小孩身体健康,宝葫芦表示招财进宝,小圣虫祝愿家里的粮食吃不完。莱州则时兴在春节期间以牛、羊、猪等动物面塑供奉祭祀祖先,在大年三十则以“枣馍馍”上供。所谓“枣馍馍”,就是在白花花的大馒头上嵌入7颗大枣,如人之七窍,据说这起源于古时以人头作供的习俗。
正月十五上元时节,山东各地,特别是胶东一带素来有捏面灯的风俗。所谓“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按照民间的说法,“灯”通“丁”,是生命繁衍的象征,因此这天要在屋内院外统统放上面灯。如在粮囤里放“圣虫灯”,水缸里放“鲤鱼灯”,屋内角落放“鸡灯”。在大门口,放上守门的狗灯和猴灯;新媳妇房间的面灯则要雕上枣和桂花,希望“早生贵子”;老人住处的面灯上雕着寿字和蝙蝠,以祝愿老人多福多寿。场院上也要送灯,连渔船上也都要点灯,有鱼灯、蟹灯、虾灯、龙灯,乌龟灯等,祝愿出海平安。边放还要边哼哼:“照照锅台,蝎子不螫老娘烧饭;照照炕头,蝎子不螫老头;照照窗台,蝎子不螫小孩。”
位于黄土高原腹部的山西中阳一带,人们将春节期间制作的、用于供奉天地的“枣山”面塑,留存到正月十五烤食。当地人认为这将有利于后世子孙的繁衍兴旺,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正月十五烤枣山,生男养女踩肩肩。”“天地牌,枣山花,后辈儿孙美活法。”
藏传佛教流行的西藏、青海、云南、甘南、川西等地,在藏历新年也要精心制作酥油花。酥油花以木料、铁丝等按需要搭出架子,然后用酥油和上糌粑,加以各种颜料,如面塑般地捏成各种佛像、祖师佛本生故事、文成公主入藏及祥云山海、珍贵花草、神树仙禽等奇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精彩的酥油花在青海塔尔寺,是塔尔寺“三绝” (酥油花、木刻、堆绣)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1-29 05: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勤建:从传统上讲春节要做近60件事
下一条: ·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史耀增]对合阳“非遗”断层现象的思考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