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狂欢中国:解读春节的十个关键词
  作者:《文明》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31 | 点击数:35625
 
 
剪纸:又是一年窗花红
 
剪纸源于汉、兴于唐、发端于民间,蕴藏着古老文化的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民间剪纸依附于民间生活的活态文化传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间剪纸的活态性首先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文化中。春节是中国古老隆重的年节,北方乡村的春节正是从铰窗花开始的,这个习俗至今仍然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东北等许多地区延续。而在中国的南方,特别是西南以稻作山区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剪纸则和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有的地区还和服饰联系在一起。民间剪纸还是婚丧嫁娶等礼俗仪式的重要象征手段,人们在剪纸中表达生命情感,隐喻生与死的人生祈愿,营造仪式特定的文化空间。剪纸中约定俗成的纹饰符号,直观而鲜明地象征了生命相合相生、繁衍兴盛的婚俗主题。在许多地区,人们也习惯使用剪纸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对生存境遇的祈盼。
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是通过地域文化的存在、发展、相互交融而进行的。剪纸也不例外,在使用功能和纹饰造型风格上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特别是不同民族的剪纸是这种差异性最鲜明的体现。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民间剪纸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力,使民间剪纸自成一体。
通常讲民间剪纸都是“北方粗犷,南方秀美”,但对于地域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言,“粗犷”和“秀美”只是两个相对比较笼统的美学概念。北方的剪纸中不乏秀丽细致的成分,而南方广阔地域中从江南的鱼米之乡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山区,以及沿海半农半渔的乡村,剪纸的“粗”与“细”也呈现出诸多交替。
陕西剪纸艺术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和风格在民间剪纸中占据重头,陕西特别是陕北剪纸的整体艺术风格,体现出和陕北汉画像一样坚硬、粗犷的气质。陕北的乡村剪纸也更多地显示出黄土高原秦汉文化的底蕴,这是因为陕北地区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官方儒家正统文化浸淫的原因。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江南地区,江南的乡村剪纸则表现出更多清秀的韵味,这与江南清秀灵气的自然和文化一脉相承,流传于江南市井的剪纸也更多沾染了文人的儒雅。
今天,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到剪纸对少数民族族群独特而又重要的意义,比较典型的是苗族。和北方不同,苗族剪纸中没有窗花,也没有中原汉民俗中复杂的婚丧习俗剪纸,除去巫术、宗教相关活动中使用的剪纸外,苗族的剪纸主要用于刺绣花样。苗族刺绣是苗族最典型的族群标志,仍具有如古老部落徽记般的意义。具有地方特色的动物、牛羊、衣裤、器皿、人物等,造型简朴单纯,有一种原始稚拙的意味,而多张剪纸贴接在一起,折叠出重复的图案,往往折射出更神秘的宗教气息。
剪纸应劳动人民自身的精神需要而生,并以独特的方式流传,又因其植根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其中最本原的美学和质朴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并且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劳动者将剪纸技法锤炼得日趋完美,从而使剪纸的表现力更有广度和深度。
“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御绶鸟,两两渡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古代的人们在传唱这些诗词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经历了几千年的轮回,我们依然用这种方式传情达意、迎接新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1-29 05: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勤建:从传统上讲春节要做近60件事
下一条: ·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史耀增]对合阳“非遗”断层现象的思考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